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神奇科技加持养老是件幸福的事

老年生活 04-21

  ▲跌倒监测仪。

▲自动爬楼机。

      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作为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银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将进一步增加。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养老产业正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智慧养老产业不仅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更成为银发经济的“黄金”赛道,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助起床垫、自动洗澡机、可穿戴康复辅助装备、自动爬楼机、智能提醒药盒、智能床垫,还有能通过语音实现文娱、社交、运动、餐饮等八个核心场景下交互操作的小泰智能音箱……导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作为全国首批26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之一,厦门的众多养老机构和科技企业正积极布局智慧养老,相关产品正加速走进厦门老百姓的生活,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科技助老”的春风催生新的发展活力。

  老人成功实现“靠脸吃饭”场景:智慧养老应用场景丰富、前景广阔

      银发经济涵盖老年群体的吃穿住行用等多个方面,而眼下,科技的应用正逐步覆盖养老服务的全场景,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养老网络。“园区老人每日使用小泰智能音箱,通过语音实现文娱、社交、运动、餐饮等八个核心场景下的交互操作,此外还有智能药盒、拉绳报警、居民卡、智能床垫等智能设备提供安全保障。”泰康之家·鹭园是泰康保险集团旗下在厦门市首个高品质医养社区,走进鹭园,这里为智慧养老的具体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实践,工作人员向导报记者还原了“居民的一天”——“居民卡可以定位报警、充值消费、门禁通行、房门解锁等,让长辈可以享受便捷的社区生活;我们还有一个智慧餐饮系统,餐盘底下有芯片,可以自助快捷结算,避免长辈排队。”

      中午11点,思明开元街道社区食堂开饭了,今年70岁的黄奶奶和附近的老人朋友一样,纷纷前来就餐。点完当天的午餐菜品后,黄奶奶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完成身份认证与支付,并自动抵扣了厦门市对年满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助餐服务站点用餐时每人每次3元的用餐补助,成功实现“靠脸吃饭”。“王叔叔,您在家还好吗?”一大早,“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工作人员梁清清给82岁的居民王叔叔打电话确认。系统预警信息显示,王叔叔在4个小时内没有活动轨迹。

      原来,王叔叔感冒了,一直在房间里睡觉。梁清清详细询问王叔叔的症状以及是否需要上门送药,并叮嘱他好好休息,随时保持电话联系。

      这是厦门市民政部门为独居老人安装的“邻安康”三件套服务场景之一。成年人巴掌大的3个智能设备分别安装在床头、客厅和厕所顶部,通过“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这座“桥梁”,将线下照护和养老需求与线上精准对接紧密连接在一起。据介绍,“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24小时有人值守,当守护对象发生心率异常、意外跌倒等突发状况时,装在家里的智能感应设备只需5秒到10秒就能触发警报。值守中心则会立即自动通过优先级别排序,分派任务,多渠道通知家属、助老员、网格员等,必要时同步呼叫120急救车,15分钟内抵达救援,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安全守护。

      在智慧康养时代,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健康养老深度融合,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融入了长寿时代每个人的生活。

  监测老人健康的机器人功能:瞄准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生活辅助

      “李爷爷您好,今天感觉怎么样?”“我早上起来,感觉头有点晕。”“好的,可能是您的血压波动,稍后会有护理员来给您量血压。”

      这样的对话并非来自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而是一个AI语音音箱与老人。能与老人像熟人一样自然对话,精准识别老人的需求,监测老人的健康情况……这得益于产品搭载的“基于LLM和智能音箱的特殊老人日常陪伴照护应用”,而这一应用是由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赛博再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博再格”)研发设计的。

      赛博再格是一家专注于养老行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专注于智慧养老的软件基座,并且利用AI赋能,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养老产品。去年,赛博再格这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入选了第二批福建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名单。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告诉导报记者,公司通过与诸多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将产品运用于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项目。通过合作,赛博再格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范例和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模型。“我们正在试点测试、积累案例、迭代升级阶段,预计下半年会正式推广到市场。”

      在新赛道驰骋的还有云不凡(厦门)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不凡”)。“我们的核心产品是‘健康小凡’系列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集健康检测、互联网问诊、紧急呼叫、情感陪护、康养服务等多个功能于一体。”云不凡创始人姚昆介绍,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慧养老与健康管理领域的科技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医疗健康领域,拥有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和硬件设计能力。

      导报记者看到,“健康小凡”是一台慢病管理、中医结合的桌面式智慧健康管理机器人,集成了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尿酸等多项基础健康检测和异常报警功能,还能从中医角度进行舌象、脉象AI分析,给予食疗、运动、理疗及中药方剂等的调理建议。

      “老人自己在家就能定期完成健康监测,实现‘家庭即体检中心’的全新模式。”姚昆告诉导报记者,“健康小凡 ”一代机器人已经上市近2年,二代行走机器人预计今年6—7月面市。

      去年开张的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线上平台和线下展厅,是由厦门市民政部门牵头打造的福建首家“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老年用品中心。在位于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的商城线下展厅里,展出了1500种以上适老化产品,助起床垫、自动洗澡机、可穿戴康复辅助装备、自动爬楼机等各种各样充满科技感的适老化设备,琳琅满目。“智慧养老产品正加速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展厅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商城”共成交了2.4万个订单,销售额超1亿元。

  能陪老人聊天的大语言模型设计:适老化核心和系统化服务

      面对部分老年人在使用智慧化、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时,仍然面临上手难、学习难等困境,眼下,智慧养老、科技养老产品也更多融入了适老化设计,从“能用”到“好用”,帮助老年人乐享“数智生活”。“老年人在接触智慧养老产品时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而语音便是一种很好的载体,老年人互动起来更简单便捷。”林斌具体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赛博再格进一步通过大语言模型来解决老人日常生活痛点。一方面,大语言模型可以与老人进行聊天,通过不断学习老人的资料档案和历史对话记忆,优化产品性能,让智能产品更能精准识别老人需求,为养老院等服务机构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做好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与业务系统产生链接,实现语音呼叫服务,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

      在林斌看来,与老年人聊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此,我们在大模型调试过程中,也植入了一些策略,比如针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在对话中,会更鼓励老人回想、回忆,讲自己的故事,而这蕴含了非药物干预的原理,这是和目前大多数陪聊AI所区别的地方。”“养老科技不是代替人,而是用技术让服务更人性化。”姚昆介绍,云不凡“健康小凡”通过大字体、高对比度界面的设计,让老人操作起来更易上手,夜间睡眠监测也无需穿戴设备,无感监测可以减少老人抗拒心理。

      而在养老机构的应用场景里,每个护理人员相当于多了个高效的护理助手——传统养老模式下,护理员需要频繁测量健康数据、记录病历、提醒服药,甚至进行一些基础健康咨询,日常工作繁重,智慧健康管理机器人可以大幅提升护理效率,从而把护理员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投入到更需要人文关怀的工作中,让养老变得更有温度。“养老机器人行业仍处早期,既有传统家电企业切入,也有初创公司专注细分场景,但产品功能层次不齐,多数企业聚焦单一功能,如陪护对话、糖尿病管理,缺乏服务管理闭环能力。”在采访中,姚昆也坦言,行业未来竞争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的服务生态,而非硬件本身,产品也将从“单品智能”转向“系统化服务”。

  机器人照顾老人比人类还强吗?挑战:市场推广、成本控制与安全问题

      当下,智慧养老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老年人可能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更倾向于传统的人工护理方式,这可能导致智慧养老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阻力。”有业者表示。

      同时,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也是行业需要平衡的问题。以“健康小凡”为例,根据机器人功能模块不同,单台售价从9800元—3万元不等。姚昆介绍,产品目前以G端和B端(政府及机构)为主,占比约80%,例如中医药企业、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民政牵头的普惠养老项目等。其中,机构端需求明确,2024年订单同比增长200%,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福建等老龄化率较高、经济较发达地区;个人家庭用户目前占比比较小,还处于市场教育阶段,客户多为子女为父母购买。

      消费者还对机器人照护安全性有顾虑。“说实话,不太放心把老人完全交给机器人。”一位去养老院探望老人的家属对导报记者说,机器人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不如人类灵活,他担心将老人交由机器人照护后,机器人会应对不当。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一方面有效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老年群体数据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带来新挑战。业内人士提醒,养老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模型如果被注入恶意数据,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同时还要严防人工智能诈骗犯罪,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保障老年人权益。

      “养老产业的本质是‘信任经济’。”姚昆表示,当机器人能比儿女更早发现父母血糖异常,当社区医院通过数据共享主动上门问诊——这就是科技的温度,“通过科技赋能,让‘养老焦虑’变成‘养老安全感’”。

  导报记者 陈磊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海峡导报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