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陈璐 | 为什么“老人是宝”变成了“老而无用”?

养老动态 02-28
陈璐(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俗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是负担、老而无用却成为主流话语。

抛开个体性的差异,这一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剧烈的社会变迁。

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老年人在长期实践中习得的适应于农业社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变得不再实用,被视为“落后”和“被淘汰”的对象。由此而来的是技术取代了经验,消费取代了节制,在很多时候,老年人甚至成为需要被“教育”和“改造”的对象。

然而,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必然产物这一客观事实之外,“老人是宝”到“老而无用”的这一主流话语变化也是特定的社会建构的产物。

在发展主义和生产性价值(尤其是显化的GDP指标)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对老年人的评价也被纳入到单一的经济标准序列中,能否为经济发展做出实质贡献,成为了“有用”与否的直接和首要标准。

这同时塑造了两个结果:一方面,老年人的“有用”体现在其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方面,比如依然从事建筑、服务等非正规经济的低龄老年人;另一方面,一旦老年人无法生产经济价值,则会被视为“无用”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人自己也这么认为,正是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负担感造成老年人无法安心接受老去的事实而可能采取“自我了结”等极端行为。

在狭隘的经济价值评价体系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老年人在其他构成社会运行之必要条件的其他方面的潜在作用。

周末看的一部法国电影《抓狂养老院》以诙谐幽默的手法表现了老年人的可爱和所给予年轻人的无形财富:从小是孤儿、生活堕落的男主人公因为意外争执而到一家“养老院”(后来发现其内部存在私人欺诈,涉及法国多样化养老方式中的乱象)中做社区服务,工作内容就是给老年人照顾生活起居和组织日常活动,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男主人公也逐渐获得了技能、知识、生活态度等全方位的成长。

固然,电影的设置有其特定的群体指向,让男主人公获得成长的老年人大多是能自理且有着一定经济积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群体——如曾经的职业拳击手、退休的中学教师、开餐厅的独立女性等,在某种意义上代表老年人中的活力群体和精英阶层。

总体来看,电影所给予笔者的启发在于,除了有形的经济价值之外,老年人所给予我们的更多是无形的财富。同时,老年人自身也有着强烈的“被需要”的需求,这对他们维持积极的生活状态而非“等死”是极为重要的。

具体到我国的现实中来看,也有很多“老有所为”的体现。

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中,许多退休之后有钱、有闲、有能力的老年人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来投入公共服务,还有很多老年人充当起社区里协调矛盾、上传下达的楼栋长,以及有知识的老人在社区中组织文化教育课堂等。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常常被认为经济有限、知识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也在很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最显而易见的是,在农业和建筑业、特定服务业(如环卫、保洁、养老护理)等劳动密集和较低回报的生产领域,低龄老年人充当了重要的来源。

与此同时,许多低龄老年人进入城市为子代家庭承担家务、抚育等,为家庭发展减轻压力。

另外,对于留守老年人来说,其也成为许多空心村维持稳定的重要力量。

不管是充当村民小组长的老年人,还是移风易俗等治理任务中的老党员,抑或是乡村纠纷矛盾发生时充当调解人的老干部,以及承载集体记忆、传承传统文化的宗族长者,都是老年人价值发挥的体现。

因此,超越经济价值的主导,正视老年人的整体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有利于“老有所为”的制度环境和机制渠道,不仅有利于改变老年人的负担化和问题化认知,也有利于老年人群体的主体性发挥。

当然,在鼓励“老有所为”的同时也要警惕对“有所为”的政治正确化,这意味着“有所为”的生产伦理和“安所养”的关怀伦理的并重:有能力时积极创造,无能力时能够安心获得支持和关爱——这构成了社会“发展”与“保障”的辩证法。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新乡土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