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马鞍山雨山区:打造“幸福养老”新标杆 老人晚年生活更温暖

老年生活 04-11

图为中央厨房内厨师正用小锅烹饪个性化订餐的红烧鲫鱼。

  4月8日中午,阳光洒在雨山区烟墩山社区的老年食堂里,是那样的舒适、甜馨。家住节庆广场附近72岁的庄先生和几位老邻居正在这里边吃中餐边聊天。“以前老两口在家,吃饭都是随便对付,现在走几步就能吃到热乎饭,还能和老兄老妹们说说话,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庄先生脸上不时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场景,有安徽众拓智慧养老的高效运作,如今在雨山区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雨山区以“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为目标,创新打造居家养老服务“雨山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发挥主城区资源优势,坚持以改革试点为突破,积极打造具有雨山区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始终位于全省前列,拥有全省首个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新建全省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2家。2021年6月,雨山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2022年11月21日,雨山区被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财政厅确定为“安徽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创建地区”;同年,雨山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建设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区县”。2024年被确定为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县区。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雨山区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

  织密服务网络 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

  每天上午10点左右,雨山区老年助餐中央厨房就开始忙碌起来。工作人员将刚出锅的热菜分装进保温餐盒,由配送车送往各个社区助餐点。“我们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确保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营养均衡的热乎饭。”安徽众拓智慧养老中央厨房负责人介绍道。

  这样的助餐服务,正是雨山区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的重要一环。雨山区民政局局长张艳明介绍说,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100万元,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建成59家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改造升级21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社区(村)食堂18家、助餐点14家;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综合体)5家,其中2家为全省示范点。

  高起点开展老年助餐。2018年全省首家社区老年食堂在雨山区建成并运营。2022年又率先建成全省首个老年助餐中央厨房。构建了“中央厨房+集中配送+社区就餐+自提柜+送餐入户”的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目前32家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实行全程智慧化管理,老年人可通过刷就餐卡、网上预订、微信预约实现堂食和预订。截至目前累计助餐老年人257.16万人次,切实解决了辖区高龄、孤寡、空巢、失能、独居等老年人“吃什么、怎么吃”的就餐难题。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得好,还要让他们生活得便利、舒适。”雨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该区创新推出“七助”服务模式,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上门服务。三年来,累计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294.2万人次。

  雨山五村51栋403室86岁空巢老人乐光余,因需每周更换尿袋、购药及医嘱指导,长期就医困难。2021年起,助老员先陪同就医,后联动人民医院医生上门换尿袋,现定期代购药品、送药传达医嘱,实现“医疗零跑动”。老人健康稳定,幸福感提升。

  科技赋能 构建“智慧养老”新生态

  在雨山区智慧养老数据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情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取任意一位签约老人的健康数据和服务记录。

  “这个平台就像我们养老服务的‘智慧大脑’。”安徽众拓智慧养老负责人孟祥周介绍道。这个占地860平方米的智慧平台,集成了适老化改造展示、辅具租赁、上门服务、远程监管等多项功能,是全省首个综合性智慧养老指挥平台。

  智慧养老的便利,家住雨山街道的李奶奶深有体会。她手腕上戴着一个智能手环,不仅可以监测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还能一键呼叫紧急救援。“上个月我不小心摔倒,按了手环上的求助键,不到10分钟救护人员就赶到了。”李奶奶说。

  日前,嘀嘀嘀——尖锐的警报声在云猫智能平台响起。系统平台瞬间跳出醒目的红色弹窗,信息清晰显示:乔心仙,89岁,半山花园6栋108室,老人通过智能手环发起了紧急求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药送到老人手中。

  雨山区还开发了“雨山养老”手机APP,老年人通过手机就能实现:查询附近的养老服务设施,查看社区食堂每周菜单,预约上门服务,一键导航至目的地。

  “现在找养老服务就像点外卖一样方便。”正在使用APP预约理疗服务的陈大爷笑着说。截至目前,这个平台已累计服务超过50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养老全方位、服务零距离”。

  城乡统筹 推动养老服务均衡发展

  每周三上午,向山镇南庄村养老服务站总是格外热闹。老人们聚在这里下棋、唱歌、做手工,欢声笑语不断。“以前农村老人哪有什么娱乐活动,现在服务站经常组织活动,我们的生活丰富多了!”村民李大爷说。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相对薄弱的问题,雨山区创新推出“1+N”农村养老服务模式:“1”个镇级养老服务中心;“N”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实现19个农村养老服务站社会化运营;建立定期巡访制度,覆盖所有农村特殊困难老人。

  “我们通过‘以城带乡’的方式,把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雨山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陶彩云介绍说。如今,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助餐、助医、助洁等专业服务,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78岁的叶华老人因腰椎术后行动不便,日常家务成为难题。向山镇助老团队接到需求后,助老专员王胜难第一时间上门,提供专业助洁服务。王专员耐心细致地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物品,并贴心询问其他需求。“小王做事认真又周到,让我家里焕然一新!”叶奶奶感动地说。所以这些都是雨山区“主动关怀、专业照护”服务理念的生动体现。

  专业培训 提升养老服务软实力

  优质的服务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雨山区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系统的培训体系:每年组织2次全区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开展“养老护理技能大赛”;与本地高校合作开设养老护理专业课程;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库,目前入库专业人员达200余人。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让他们‘老有优养’。”雨山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专业培训,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老人们也感受到了更贴心、更专业的照护。

  在安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小周正在为老人们进行康复训练。“现在我们的服务更规范,老人们也更信任我们了。”小周说。该中心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护理员们为“暖心小棉袄”。

  社会参与 共建养老“爱心圈”

  在雨山区,“敬老爱老”已成为社会共识。雨山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养老服务体系:组建2000余人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引导企业认捐养老设施;设立社区养老公益基金。

  “我们鼓励年轻人通过‘时间银行’参与为老服务,将来自己老了也能享受相应服务。”团雨山区委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互助模式既解决了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传承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在雨山街道,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是“时间银行”的积极参与者。“我每周都去陪社区里的高龄老人聊天,既帮助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王阿姨说。截至目前,她的服务时间已累计超过500小时。

  从“养老”到“享老”,雨山区正在书写新时代养老服务的精彩答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雨山’的温暖。”雨山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雨山区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个曾经的工业城区,如今正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生动实践,描绘出一幅幸福养老的新图景。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金台资讯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