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每月一次的“惠老大集”,如期在东直门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集。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研究员秦臻对记者说,东城区以惠老大集的形式,连接多种类惠老服务资源,结合各街道属地资源联合发力,为辖区老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高质量公共服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惠老大集设置了惠老商品展销区、惠老咨询服务区、惠老活动体验区、惠老公益合作区等区域,围绕老年人的“医、食、住、行、娱”等方面,将多种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
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有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20.7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9.4%,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
东城区聚焦大城市核心区养老问题,坚持推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满足“老老人(60—80岁失能失智及所有80岁以上老人)”、活力老人两类群体的不同养老服务需求。东城区在政策制定、设施供给、质量提升、体制创新等方面下大功夫,持续丰富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便利性、可及性,逐步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让东城区“老老人”安享晚年,活力老人乐享生活。
惠老大集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东直门街道十字坡社区的70岁居民马金芳是一个“大集粉”,每次惠老大集,她都会踊跃参与。
自2023年10月起,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东城区都会推出“1+N”主题的惠老大集,即一场惠老市集+每期不同主题的惠老便民服务,以满足辖区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同时还会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看到马金芳时,她正在观看由北京市豆制品协会现场展示的豆制品研磨制作,她还认真记下了专业营养师介绍的豆制品营养价值及适合老年人的日常摄入标准。
“每次来都有收获。”马金芳最喜欢的是大集为老年人提供的理发、按摩理疗、非遗拨筋等常规且热门的服务。她希望惠老大集这种形式能推广到每一个社区,让社区的居家老人都能享受到周到的惠民服务。
在惠老咨询服务区,还给老年人准备了家电维修、健康咨询、法律咨询、乐龄游戏以及老年人旅游咨询等多项服务,为老年人的健康身心提供帮助。在惠老活动体验区,则为老年人放映了揭露网络诈骗产业链的黑暗内幕、具有很强的现实警示意义的电影《孤注一掷》……
“如今,东城区惠老大集已成为资源链接、公益服务、交流展示的综合性惠老服务平台,通过党建活动、公益慈善项目、志愿服务等内容,吸引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自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为老服务,在‘小公益’中积累沉淀,从而更好地迈向‘大慈善’格局。”秦臻说。

▲在北京市东城区惠老大集活动中,志愿者陪伴老年人制作传统民俗工艺品。
有效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让“养老”变“享老”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努力让“养老”变“享老”。
针对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半径有限、精准度不高,与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东城区多点施策,全面发力,有效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
比如,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需求发布机制,对全区2万余名“老老人”基本情况进行集中摸查,逐户核实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等信息,深入排查全面掌握失能失智老年人各类数据,完善一人一档台账,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助力“老老人”服务保障高质量提升。
同时,还开展老年人需求调研,梳理出老年人急需的助餐、照护、家政、助医、健康、助行、助浴、文娱、适老化改造、代办等“十大刚需”。
针对“老老人”的安全需求,东城区把专业养老服务和监测设备移至老年人家中,与2711人签约基本养老服务,建成4600张家庭照护床位,为243人开展长期照护服务,为744户高龄独居老年人安装应急呼叫设备。
在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方面,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协调科科长谢正芳对记者说:“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从照护人员的自我安全与心理调适,到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的照护技能,再延伸至老年人营养、康复、临终关怀等多项照护技能。培训对象从传统的养老护理员、专职一线的服务人员,拓展到家庭照护者以及保姆家政工作人员,整体提升他们的技能,效果显著。”
“东城区将进一步吸纳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科技惠老企业,建设区级智慧居家养老展示体验中心,探索科技养老新模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秦臻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民生周刊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