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走访中国长寿之乡万宁 寻找百岁老人长寿奥秘

健康养生 10-22

很喜欢《诗经》“邶风”里《击鼓》那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的诗歌,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代名词。如今,在美丽的万宁,生活着近200位从一百年前走到了今天的百岁夫妇、百岁老人,他们携手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见证了一百年前的世界百态,也感受了今天的幸福阳光。也许,他们从没有当年的海誓山盟,也不曾懂得那些诗词歌赋所表达的风花雪月,可一百年前一个偶然牵手,让一百年后的他们感到温暖、真实。人生如歌,在岁月一个世纪的沉淀下,心灵的茧子被层层地剥开,心开始变得柔软,舒适,温馨,快乐,于是他们幸福的活了一百年还多。

走访中国长寿之乡万宁 寻找百岁老人长寿奥秘

如果说生命是一次旅行,那么选择怎样的生活和与自己生活的人便决定着我们的命运和未来,或者在快乐中行走,亦或在美景中漫游、在心灵的震颤中驻足,他们在沉重的生活中感受岁月的沧桑,他们体会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间冷暖、世间繁华,所有成长的甜蜜、痛苦、失落都不再令人欣喜与伤感。而在此刻,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则成为了这些百岁老人新的梦想,新的幸福。

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宜人的生态人居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长寿岛,而万宁则以百岁老人最多的城市一举获得“中国长寿之乡”,成为全世界向往的长生、养老首选地。历史的变迁给这个古老的城市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往事,早就听闻在万宁生活着200多名百岁人,带着好奇,带着那份对生命的敬重,调查人员走访了万宁各个村落的长寿老人,向您讲述他们久远而美丽的故事。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相信眼前这些百岁老人、长寿夫妇的精神是那么的矍铄。到了万城才接到天气预报,未来一天因有低气压增强为热带性低气压,今年第10号热带风暴或将形成台风“山竹”,心情迫切的我们并没有因即将到来的台风影响行程。

这对百岁夫妇有意思:探访需要预约,也许104岁的阿公去走亲戚没在家哟;要问105岁的阿婆去哪里了?有人会告诉你:她赌牌九去了呀。

调查人员一行刚到万宁市区,就听闻和乐镇有对恩爱了大半辈子的百岁夫妇两人合计年龄已高达209岁,目前生活自给自足还能带曾孙子呢。于是迫不及待的想前往和乐探访。当地陪同我们的同志呵呵一笑,直摆手:不行不行,探访这对百岁老人可要预约的。预约?百岁老人还挺“新潮”的呀,许是老人喜安静不爱陌生人来打扰吧?面对我们的疑惑与不解,陪同采访的郭照波告诉我们:百岁老人的儿女都已经70多岁快80岁了,分别居住在和乐镇五星村相邻的村庄,距离最远的是离五星村约3公里、港下村70多岁的二女儿,老人时不时的可就去看望女儿、走亲戚去了,回来的时候再顺便到村里的集市上割点肉或者买条新鲜的鱼拎回来,如果不预约也许就见不到老人的。闻此,甚觉有趣。

和乐镇位于东北部,距离县城27公里,当地老百姓俗称和乐市或者和乐墟,其东南临内海,中部为平原,土质以沙土和沙瓤土为主,海南“23年红旗不倒”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六连岭根据地就在此地,1957年朱德考察海南,路过和乐,欣然为六连岭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和乐蟹是当地的名菜,亦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体大肉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如今的新农村处处风景如画、村村文明生态,沿着修葺一新的乡村公路一路寻来,竟然迷了路。便返回小镇繁华的十字路口下车来问路。但见一六十开外的男子斜骑在一辆铃木王摩托车上,很是悠闲,老汉爽朗的笑声浑厚有力,身板硬朗,得知我们是来探访百岁人,他呵呵一乐告诉我们,你别看我60多岁了,在这里算很年轻的,80岁老人正年轻,百岁老人多得很哦。他一边热心的为我们指路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老汉名李于平,文田村人,今年已经65岁了,儿女都已经长大,老汉看见墟上人多热闹就买了辆摩托拉客,因为是本地人每条路都很熟,一天也能挣70多元,春节旺季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都要从墟上坐车回村子里,那时候就够老汉忙的了,有时候一天能挣两百多元。聊性正浓,刚好有客人要坐老汉的摩的,他拉上客一溜烟跑了,敏捷得一如二十来岁的小伙子。

顺着摩的老汉的提示,我们在一间幽静整洁的农家小院见到百岁老人罗开明、吴关风夫妇。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老人67岁的小儿子罗文和一边热情的招呼我们,一边端出了红鸭蛋,他笑着说,你们早来半个小时就碰到我83岁的大姐了,今天是老爹104岁的生日,大姐特意送来红鸭蛋给老父亲祝寿。惊讶之余,同行的老郭赶紧给老人送上红包祝福老人寿辰,原来万宁早有此不成文的风俗,看望百岁老人都得送上红包以示大吉大利祝福老人健康。罗开明老人思维清晰,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枚寿星红鸭蛋,并嘱咐我们一定要吃。正说着,一位阿婆手拿防雨衣来串门,她挽着裤管倚在门框上笑呵呵的用海南话祝福老人生辰,我们忍不住邀请阿婆进来坐,阿婆直摆手,说不了不坐了,我要去放牛啦。一问,老人名叫符秀梅,今年也是82岁高龄了,身子骨却健壮的很,根本看不出有那么大岁数。符阿婆每天都到田间山坡放牛,那牛就是她晚年生活的好伙伴。

寿星夫妇二人非常健谈,抢着说起他们的故事来。大丈夫一岁的吴关风今年已是105岁“老顽童”了,常年的劳作累弯了她的脊背,但丝毫不影响她喜爱唱歌健谈的性格。安抚好2位老人,还是其子给我们说起了父母的故事。父亲年轻时很帅,身体好,以挑鱼、挑米、挑盐为生,有时候还会贩鱼到临近县城琼海加积去卖,或者给地主做工换粮食。母亲是通过媒婆介绍从后安镇坡仔村嫁来本村的。婚后生育二子二女,那时候每月只有初二和十六的下午才有一顿干饭吃,其余时间都是番薯稀饭和野菜,生活尽管非常艰难,但夫妻感情很好。父亲曾多次给六连岭革命根据地琼崖纵队送过盐巴和粮食,也因此在解放后担任过8年的五星村四队队长。夫妻二人均不识字,母亲的琼剧唱的非常好,如今虽已百岁高龄,可但凡村里有老人去世,母亲都会寻上门去哭伤,句句字泪很是煽情哭别每一个伙伴。现在老人生活很规律,老两口还是那么恩爱。一般早上6点多起床,到村子里溜溜,跑到市场割猪头肉回来熬汤,少量喝点海南本土的海马贡酒,然后喂自己养的那几十只鹅和鸭,还要拾掇几分自留菜地,父亲的菜长得可好了,吃不完呢。屋前屋后种满了参天的椰子树,来了客人直接就是摘下新鲜的椰子代替茶水了。母亲爱看电视,看到晚上8点多休息前定是打一盆水两人一起洗浴,还你让我,我让你的很是有趣,在村子里素有“百年姻缘一线牵,夫妻恩爱比翼飞”之美称。

庭院里有一口老井,已经有几十年了,水清甜而充沛,目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老井的旁边安装了天蓝色的水管和龙头,但老人告诉我们,他们还是习惯吃老井的水,每天自己从水井里打水煮饭呢。说起现在的生活,两位世纪老人让儿子告诉我们,见证了新旧社会,现在的政府是最好的,每月都有高龄补贴,有瓦房住,生活不用愁,要好好的活着,看够人间风景。罗文和打趣的说,今天你们来的巧,阿公生日阿婆刚好在家,要不早就跑出去玩了。原来105岁的吴关风喜欢的文娱活动是赌牌九,每天都会到村口和老朋友们小赌怡情,听听摇骰子的声音,每次下注2角钱,思维也特别敏捷,只是现在的老朋友越来越少了,一个一个的离开,留下吴阿婆越活越滋润。刚说起赌牌九,阿婆可打开了话匣子,直嚷嚷让阿公吆喝老伙伴们来自家过过瘾。院子里有棵百年龙眼树,枝繁叶茂的是纳凉的好地方,也是阿婆和老伙伴们“赌博”的绝佳地带。正说着,又有几位年长的乡亲来给阿公祝寿,看起来今天注定是个热闹的日子。眼瞅着风雨暂时停了,大家一时兴起索性冒着随时有可能来的风雨在龙眼树下支起桌子“开仗”了,活牌、碼牌、砌牌、发牌、开牌,一整套流程下来,拿到一手好牌的吴阿婆笑得乐开了花。细问同桌的几位阿婆高寿,没想到最年轻的也有82岁了,5位“参赌”人员的综合年龄高达500多岁了,真让人惊讶的她们乐观开朗以及对生活的激情。

意犹未尽的我们准备告别这对可爱的百岁人,去寻访下一位长寿的故事,临出门时,两位老人执意要送我们到村门口的那颗杨桃树下,老人说,每次有客人来了他们都要送一小段,杨桃树已经成了老人守望亲人的一道风景。质朴的情谊让我们有了太多的不舍,真心祝愿这道风景绚烂的更加长久!

一张七十年代的旧照片述说着一个大家庭一个世纪来的酸甜苦辣,1954年率全家几十口人从南洋辗转回国来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的百岁老人温瑞娘今年刚好一百岁。

台风山竹只是轻抚海南岛,一路或大或小或停或酣畅的来一场急雨在我们眼里多少显得有些温情,雨后的万宁美丽、清新的一如刚出浴的少女让我们有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那份恬静。滴答的雨珠在葱绿的树叶间晶莹、在娇艳的花瓣里呢喃,那不甘寂寞的白鹅和鸡鸭等家禽估计是散养惯了纷纷乘歇雨的空隙跑出来扑腾着翅膀,在池塘边、高高的槟榔树下成就了一幅绝美的乡村图画,陶醉了我们的视觉,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穿行太久了的我们,心灵似乎也净化了。驱车向南,我们来到了全国最大的兴隆华侨农场。美丽的太阳河流淌在这个独特的农场,这里群山环抱,热作葱茏,环境幽美,景色怡人,一年四季都是春,自然条件优越。农场成为初具规模的农、工、商、贸、旅游综合发展的华侨企业。它以其独特的归侨风情、温泉度假和兴隆咖啡闻名海内外,是中国华侨农场的一面旗帜。其创建于1951年9月,2007年才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下放到属地万宁市。那年,广东省委派三名干部带领700多名受英帝国主义迫害的东南亚归侨,分三批抵达兴隆安置,组织难侨生产自救。出生于1913年的温瑞娘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和先生携4男七女十一个孩子举家从印度尼西亚回国,被安置在万宁兴隆。

走进温瑞娘老人花园般的四合院时,今年刚好一百岁的老人正翘着二郎腿看电视,神态慈祥和蔼,现在和八十二岁的大女儿一家共同生活,如今已是五代同堂,老人回国后生育的第十二孩子也56岁了。老人的大女儿名李甲元回国时二十一岁,已经懂事有记忆了,许是遗传了母亲长寿基因,如今82岁精神头比起一般人来好很多,忆起往事,李甲元可谓滔滔不绝,记忆特别好,话语中还带着浓浓的印尼口音。回忆从小女儿找出的一张老张片开始。照片是七十年代初期在兴隆拍的全家福,照片上有全家二十多口人,有的尚在襁褓抱在怀里,那也是全家唯一一张全家福,之后没多久温瑞娘的先生就去世了,留下她独自撑起了12个孩子的家。温瑞娘祖籍福建,出生于印尼邦加岛。先生姓陈,祖籍广西,幼年时被人贩子拐卖到了印尼,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那个年代南洋排华非常厉害,华人在国外从事着最底层最艰难的劳作,日子依然难以果腹。相继生育了11个孩子的温瑞娘夫妇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无论日子过得多么艰难,靠着先生做矿工也陆续将孩子送进了华人学堂,直到夫妇二人在温瑞娘娘家人的扶持下开了一家豆腐坊,那个风雨飘摇的家才勉强安顿下来。最先走进学堂的大女儿李甲元第一次知道了中国是自己的根,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了。面对一轮强过一轮的排华势力,温瑞娘一家和绝大多数华人一样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1952年,温瑞娘和先生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向中国国务院侨办提出了回国申请,1954年经过批准,乘船辗转香港九龙、广东,穿越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所携带的唯一家当是一部脚踏车。说起回国路,李甲元老人哽咽了,那是一种怎样艰难的旅程啊。那个年代的交通还只有轮船可以连接南洋和中国大陆沿海,路途遥远且设施简单,遇到大风浪海难事件也时有发生,二十来岁的李甲元几乎是完全躺在甲板上回国的,尽管如此,船舱里、甲板上仍满是呕吐物和小孩的哭闹声,且不说千里迢迢的回国路,单是从广东回到海南也是千难万险,海南岛的那份荒野你绝对和现在繁华的大都市难以连接,没有高速公路,一路颠簸从海口到达万宁差不多要两天时间,哪像现在1个小时就到了啊。诚然,回国的路如此艰难,但怎么也阻挡不了海外赤子回到祖国的决心。

1952年9月1日,兴隆华侨集体农庄成立。1956年2月1日,正式宣布改制为国营农场。1960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兴隆改编为“二师八团”。1974年9月,兵团解散,兴隆华侨农场划归农垦系统管理。海南建省后,归属省外事侨务办直至移交万宁市。温瑞娘和她的孩子们加入到了农场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大潮,孩子们也在兴隆成长起来,先后成家立业生活得十分幸福。倒是幼年被拐卖到印尼又好不容易回国的父亲始终心系回家乡寻祖,靠着带回国的那部脚踏车,父亲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踩到了广西,寻找亲人,那份决心那份艰辛那份对祖国亲人的渴望成了他留给孩子们最真的记忆。交谈中,温瑞娘老人出其不意的端起茶几上的饼干请我们吃点心,憨态可掬的动作一下子把我们从沉重的回忆中拉回了现实,不禁都笑了。

再访归侨,出生于1911年的柯炳英老人也是在当年那种历史条件下从越南广河县回国的,这位百岁老帅哥亲手从树干上摘下的菠萝蜜那浓郁的香味陪伴了我们整个行程。

一百年峥嵘岁月,六十年游子归来。据了解,五十年来,兴隆先后安置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一万多人,也因此形成了万宁独特的归侨文化和南洋美食,获得了“兴隆小联合国”的美称。出生于1911年的柯炳英老人今年102岁了,也是在当年那种历史条件下从越南广河县回国的,那时妻子生育了4男2女6个子女后在越南已经离世,几个孩子也均在越南成家了。当年柯炳应带着家族30多口人冒着生命危险,踩着雷区从广西过境来到兴隆,转眼就是一甲子的岁月变迁。

抚今追昔,看世间潮起潮落,风轻云淡,六十年沧桑巨变。归侨们从当年的跋涉回国,开山劈岭,垦荒种胶,荒野会战到今天的小洋楼,新花园,小汽车,今天的百岁老人柯炳英依然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翼。为了给登门拜访的客人挪位子落座,柯炳英老人居然很轻松的就将沉重的红木茶几挪开了,让我们目瞪口呆,叹为观止。老人最小的儿子70多岁了,他脱鞋踩在椅子上,随性的坐在父亲座椅的扶手上,笑着告诉我们,父亲很爱整洁,每次起床都整理的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的,每一次出门散步都要打扮周正,从来不拖沓,身高快一米八的老人依然能看出年轻时的帅气,他特别喜欢喝炼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老人的屋前种了几棵菠萝蜜,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他每天都会去看看今天菠萝蜜长大了多少,又熟了几分。起身告别这位百岁帅哥,老人身手敏捷的从树干上摘下了一个硕大的菠萝蜜送给我们,还说这可是马来西亚的种子,不忍拒绝百岁老人的一番心意,转身悄悄的给老人留下了一个红包,祝福这位历经沧桑仍乐观生活的世纪老人潇洒的安度晚年。菠萝蜜浓郁的香味陪伴了我们整个行程。

万城镇东山岭脚下,有对苦命的父子走了,百岁阿婆每天睡觉前都要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钞票反复的数,似乎数不尽人间全部的伤痛。大义的儿媳妇以81岁高龄书写了一段照顾105岁公婆的人间佳话。

东山岭距万宁县城约一公里,由三座山峰相依而成,海拔184米,自然风光秀丽,景物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奇特。素有“海外桃源”、“海南第一山”之称。大自然的灵气给东山岭造就了雄奇俊致的美景,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至孝、大爱的秉性。山脚下东方村的百岁老人欧阳引成出生1908年8月,如今已是105岁的世纪老人了。老人一生生育2子2女4个孩子,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山岭脚下。她说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就没有不苦的,可再苦也没有她吃的苦多。老人是遗腹子,一出生就没有见过父亲,十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是叔叔一手把她养大。阿婆很聪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将自己种的甘蔗和空心菜挑到市场上去换大米和食用油回来。农闲时以挑担子走街串巷的卖瓜子、花生为生,很有些生意头脑。出嫁后,老公特别的凶,有错没错的都会发脾气动手打她,乐观的她就唱歌,一边做工一边大声的唱起来,等到老公年纪大一点脾气好些不再打他了,却又撒手抛下她离世了,阿婆伤心的哭又伤心的唱。后来,懂事的大儿子也先她而去,年迈的老人哀叹自己命苦的同时,总会担心自己没钱吃饭了谁来养她,于是孩子们逢年过节给的零花钱她变得特别“抠门”的全放在自己贴身内衣口袋里,每天午睡前后和晚上入睡前都要拿出来一遍一遍的数,这一数就数了几十年。虽然如今的欧阳老人已经不会自己拿钱去买东西了,但数钱和攒钱依然乐此不疲,现在每天都得把钱数几遍才能入睡,倒像个孩童般的逗人喜欢了。

闻此,我们赶紧早早的就将看望老人的红包呈上,知道老人喜欢数钱,我们特意没有用红包包上,105岁的老人了思维真是清晰的让我们惊讶,老人接过崭新的钞票就开始数了起来,熟稔的将钱放入内衣口袋后,竟招呼身边的亲人给我们倒茶水喝,一屋子人都乐翻了。我们也因此注意到了给我们倒茶水的妇女,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妇女是因为真的没有看出她有八十高龄!今年81的唐月娟是老人的大儿媳妇,丈夫去世后她一直将婆婆当自己的亲妈悉心照顾,和老人嗜数钱一样,唐月娟照顾家婆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书写了一段婆媳佳话,是方圆几里地村子里有名的孝媳,苦命的欧阳老人得以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唐月娟身体硬朗,体质体能都像个六十岁左右的“壮劳力”,操持家务仍身轻如燕。据她介绍,家婆生活习惯比较好,不挑食,特别喜爱吃饼干等零食,喝牛奶,菜以瘦肉居多,粉汤、炒粉、木薯、地瓜等也是她得最爱,4两一个的万宁粽子她一口气能吃一个,早上七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中午睡两个小时。目前家婆的两个女儿身体也很好,分别都已经80和70多岁了,还会经常回来看望母亲。说着就拨通了大女儿的电话让老人接听,听到大女儿的声音,老人开心的告诉女儿她有100多岁了。早听说百岁老人有个习俗,过了百岁就重零开始计算年龄,还以为老人是因为迷糊不懂得自己的岁数了,嗨,原来这百岁老小孩比我们还清醒啊。这样,我们就“不依不饶”的求着欧阳老人唱一首她拿手的歌给我们听听,老人竟然羞涩的低下头说“我的声音现在不好听了”,接着自顾自的用海南话唱了起来,一翻译,居然是儿歌《满天都是小星星》,再一次把我们雷倒。

在一家干净的农家饭店里,我们意外的吃到了传说中的篓耙,那精美的蒌叶裹着香甜的椰丝和洁白的大米,精致得让我们不忍心拆开。重走和乐墟,向你讲述一个好兄弟走了,留下92岁和103岁妯娌串门的婉约。

很想走遍万宁所有的村庄,把那些可爱的百岁老人的故事串成色彩斑斓的海螺项链,吹奏出动人的音乐。连日来的采访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万宁的美是一种生活的精彩,是一种生命不息的传承。我们途径和乐镇准备一路往山根镇寻访万宁最长寿、110岁的许启花老人,正值中午便停下来在小镇上一家干净整洁的农家饭店吃饭休整。茶水上来后,店家小妹端出几个青绿且精致的手工编织的“小包”来,感觉新鲜的我们忍不住随手把玩起来,还以为是农家姑娘的女红。没想到店家小妹问我们要切开吃吗?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篓耙了,在琼海又俗称苙香。很久以前,因篓耙储存时间久,不容易坏且方便携带,人们下地劳作时都会带上自家包好的篓耙当做午餐,青韧光泽的蒌叶将食物紧紧包裹煮熟后,整个屋子都会弥漫着蒌叶的清香,不过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篓耙都是番薯和地瓜以及极少量的大米包裹而成,远没有今天这等的货真价实。据说,淳朴的当地老百姓悄悄送进革命根据地的篓耙不知挽救了多少共产党员的生命。民间早有和乐人长寿与长期吃篓耙分不开之说。一时兴起,我们动了再访和乐墟的念头。

小雨淅淅沥沥的平添了些许凉意,比起近段日子内陆省市持续高温40°、地面可以烤熟五花肉的炙热,眼前散落的村庄一个个简直就是避暑的人间天堂。这一次我们想探访的是罗万村103岁的林兰旧老人。将车停在村口,一路打听着寻找老人的家。见一位扛着锄头、戴着斗笠、脚穿着水鞋的大婶悠然行走在田埂上,我们忙走上前打招呼问路,询问之下方知眼前的大婶竟然早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轮,刚好72岁!尽管一再告诉自己万宁本来就是长寿之乡,遇到高寿的老年人淡定些再淡定些,我们依然被田间地头那些依旧在劳作的“高龄壮劳力”震撼了。

林兰旧老人的家是60十年代的老房子,发黄的外墙上还依稀可见早年印刷的大字和语录,周边邻居的房子比较紧凑,一间紧挨着一间。刚好是午饭时间,老人的第五个儿子骑着摩托车给老人送来了午饭,有海鱼、青菜和咸水猪肉。说起这咸水猪肉,也算是海边村庄特有的美食,农家放养的黑猪一向自由觅食,喝的可就是海水了,其肉略咸而不腻,是当地绝佳的无公害长寿食品。林兰旧老人一生经历过两次婚姻,现在的老伴早在1979年已经去世,林老太就这样孤单的过了30多年,好在生育的5个儿子全部健在。老人偶尔整点花生米,喝点小酒,没吃完的食物从来不舍得倒掉,总是煮煮又吃了。正说着,92岁的李桂梅戴着一顶深咖啡色礼帽、拄着拐杖,踱着八字步来串门了,李桂梅快言快语的告诉我们,她嫂子目前身体都好,就是患有胆结石。原来林兰旧和李桂梅既是妯娌也是同村邻居,那个年代家里很穷,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了一对同胞兄弟,分家时曾为一个有缺口的破碗都可以闹得互不来往般的妯娌,在男人先她们而去后成了一对患难姐妹,如今的她们经常你来我家看看,我去你家走走,生活上互相关心,一些很私房的话也只说给彼此听,很是有趣。生活喜欢吃肉、鱼的两位老人非常坚强,男人无情的丢下他们走了,再艰难也要活下去成了老人相互勉励的信念。老人说,好在现在政策好、政府好,村子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就该好好的活着。老人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以及对生命的乐观、淡泊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生活中我们追求一种完美,崇尚追逐名利却忽略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庭前花开花落,天空云卷云舒,那是一种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豁达。正所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这对在田园村野生活了一个世纪的女子婉约成江南烟雨,而今只有丝丝银发和脸上的皱纹记录了她们百年生活的阅历、岁月的沧桑,让人心生怜惜。告别这对姐妹,我们走出了好远回首,发现李桂梅老人拄着拐杖,独立在村口的大树下目送我们,那一刻,我们读懂了老人30多年的孤独与落寞。所幸,万宁市政府在每一个乡镇都开始盖起了敬老院,最美的夕阳之花将让这些独居老人得以相互温暖。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 幸福老年养老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