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浅谈“冬病夏治”

健康养生 02-23

一、 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夏治”源起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六节脏象论篇:长夏胜冬。意思是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放在夏天治疗,借助天时、五行生克和人为干预来纠正人体阴阳失衡所致的各种疾病,从而使冬天犯病的几率大大降低,现今已被大多数热爱养生的朋友们奉为圭臬。



二、为什么要冬病夏治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个疑问:春夏养阳?开什么玩笑,夏天这么热,如果再补阳,岂不会上火或者燥热难耐?非也。一些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夏天天气炎热但井水或者地下水却是冰凉清爽的,冬天冷冽无比但是温泉却热气腾腾,更不用说住在窑洞的人有多舒服了,冬暖夏凉简直是天然的空调,且与土地亲密接触的人往往很少生病。

为什么?天人合一。春夏是天地之阳气由地下释放至地表的时节,所以温度由温转热。人体亦同此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经过一冬的蛰伏,阳气也逐渐随着天气由体内发散到体表。由于阳气多聚集在外面,那里面的阳气必然不足,所以夏季虽为四季中最热的季节,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节,却是人体内部阳气最为亏虚的时候,且长夏为湿土主令,即脾主之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五脏六腑各当其时受病。


  夏季首当其冲的就是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贪凉饮冷导致的呕吐、腹泻、腹胀,纳差不欲食饮等,都与脾阳不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脾阳受寒饮食所伤,不能运化水谷,于是或停而为饮导致呕吐清水痰涎,或食滞胃脘成腹痛腹胀,或水谷不分,合污下泻成腹泻。更有夏日不慎受寒积久成温或成沉寒痼疾之类,如痨瘵、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骨关节疾病。防范于未然,所以这个时候补阳气就显得无比重要,也是最佳时节。前一段时间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因面瘫来诊,仔细询问病因,原来是天热就在风口处睡了一觉,结果醒了之后右侧口眼?斜,这就是典型的内里阳虚,不能御邪,邪风入络所致的风中经络病。在此也奉劝大家:夏天,炸鸡和冰啤酒不一定是最配,人活一口气,好好保护好薄弱的真阳才是健康的根本。



三、 冬病夏治小妙招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随着中医养生概念的普及和推广,冬病夏治系列的三伏贴广受好评,用一些温热药如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或调醋,或调姜汁按照经络腧穴的功用进行贴敷治疗,对小儿哮喘,老人虚寒性疾病均有良效。若觉得对贴敷不适应的人群,那么首先请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过饮凉物,女性尤其要注意衣着不要过短,小腹与肚脐是人体肝经、肾经和任脉分布处,若受寒凉轻则痛经,重则寒凝血淤导致月经推后、积久成症瘕,面色晦暗不鲜。其次,医圣孙思邈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常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养生保健,却病延年的作用,灸法能温补阳气,回阳通脉,调气和血。比如舌淡苔白,平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朋友就非常适合,可以选用关元、气海、神阙、中脘等穴位来补气通阳。夏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的高发季,总因阳气上越,浮于体外不能收摄入肾以养精全神,所以气热脉满,留而不行,变为头晕,血压升高,再加情志拂郁,极易发生意外。这里建议大家采用道家养生法——打坐,眼观鼻,鼻观心(或肚脐)。收敛心神,则心火下行而烦躁除,肾水得温而腰膝暖。前提是必须坚持每天沉静下来20分钟,松,静,空,日久必获良效。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网络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