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来自武汉大学的数据显示,该校共有离退休教职工6900多名,其中80岁及以上的有2011名,包括5位百岁人瑞,高龄老人占比约30%。而该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在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中仅占13.2%。
高校出寿星,这个说法在国内其他大学也得到了验证。是哪些因素使得高校寿星辈出?
多份数据证明“高校出寿星”
“武大现象”并非孤例。同样是湖北省内的高校,在湖北大学,60岁以上1300多人,80岁以上285人,高龄老人占比22%;在武汉科技大学,60岁以上1203人,80岁以上438人,高龄老人占比36%。
其他省份的高校也寿星辈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去年为离退休教职工办了集体祝寿大会,统计数据显示,当时该校老同志已达3141人,80岁以上1352人,高龄老人占比超过43%。而去年,北京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在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中仅占16.7%左右。
在重庆的西南大学,上述高龄寿星比例也超过了29%。
寿星们都坚持老有所为
在高校寿星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老有所为。
武汉大学教授李鸿恩今年已101岁,如今仍生活自理,每天自己推着轮椅出门,闲暇时还会在门口栽花种草。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在职老师向李鸿恩请教专业问题,他每次都会细心讲解。
武汉理工大学退休职工胡狄今年已103岁,因为有过多年建工工程基建方面的经验,退休后,仍有不少人上门请他帮忙做施工现场的预决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文传源今年101岁,退休后他接受了学校返聘,90岁高龄才停止带研究生。
对于学校寿星辈出的情况,武汉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彭若男认为,离退休教职工精神追求高,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给人帮助或为社会作贡献,能让心理愉悦,有助于长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赵志付说,人越到老年,经验积累也随之越丰富,老有所为能给他们带来受人尊重的愉悦感和实现价值的满足感。
学习新事物对健康有益
很多高校寿星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余其渊今年101岁,年轻时,他爱踢足球,身体很好。上世纪30年代,他参加全国运动会并获奖。在华农大教书期间,他也经常参加校运动会,曾获得竞走项目亚军。除了锻炼,余其渊还爱学习,这段时间,他还一直念叨着要重新学习英语。
武大测绘学院离休教师孙燕昶每天坚持学习书法和太极,今年101岁的她不需要人搀扶,能独自出门逛公园。
浙江大学力学系的“开山鼻祖”郭本铁教授今年已101岁,退休后一直研习京剧。在他的影响下,保姆也爱上了京剧,时不时要和他对唱几段。郭本铁百岁生日那天,他的一群票友自发组织了一场京剧演唱会为他祝寿。
学习新事物,有助于锻炼大脑,同时也能增强社交能力。有研究显示,在晚年阶段学习青少年时代所迷恋的乐器,能增强记忆力,降低失能失智的风险。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 幸福老年养老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