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017年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而且老龄化的速度也很快,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会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
不仅是现代人要正面养老问题,古人也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是间养老院,那么古代社会有没有养老院呢?答案是肯定!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养老院到底怎么样的?

我国最早养老场所的雏形,出现在奴隶社会。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的“序”和“学”就是夏商时代的最初养老机构,同时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到了周朝,统治者也很注意对 老人 的照顾,养老机构也和夏商时代差不多!但是此时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于学识渊博的人,平民老百姓还是养儿防老。
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老年人保护法”就应运而生,大力倡导子女要孝顺父母。比如汉文帝刘恒就是身体力行,替母亲亲尝汤药,成为了《二十四孝》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汉朝政府没有修建真正意义的养老机构,而是鼓励子女孝顺,继而赡养老人。
到了南北朝时期,养老院的机构才慢慢出来了。北魏时期,政府首创“存留养亲”制度,赦免那些没有大罪的犯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而且在北魏文帝公元497年下令:司州、洛阳两地的贫病老人可以住在别坊的养老机构,在这里可以免费为老人提供药品和衣物。
南朝梁武帝于公元521年,在京师建立了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以后,养老院开始制度化。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也就更为普遍了。唐朝在长安设置了“悲田院”,专门收养贫穷、无依靠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后勤供给,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
到了北宋初年,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给口粮和零用钱。到了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而且从此以后,福田院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同时,宋代官员也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豪苏轼在杭州城内设立养老院,救济贫困老者。南宋时期,朝廷又设立了惠民和剂局专门服务于老年有养老。
元朝时期,汉朝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相当于今地、州市)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府县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同时朱元璋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而这个儿子要专职供养老人。到公元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鳏寡孤独老人就有7500人左右。
清代延续明代养老院制度,先在京城设立普济堂,收养年老贫苦的人,并要求其它地方政府效仿。清朝乾隆年间,普济堂内老人每人每月供给粮食6斗,柴盐钱百文
以上就是盘点的中国古代养老院的历史!尊老爱老是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希望我们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尊老、爱老、养老的风尚和氛围!
不仅是现代人要正面养老问题,古人也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办法是间养老院,那么古代社会有没有养老院呢?答案是肯定!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养老院到底怎么样的?

我国最早养老场所的雏形,出现在奴隶社会。据《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里的“序”和“学”就是夏商时代的最初养老机构,同时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能。到了周朝,统治者也很注意对 老人 的照顾,养老机构也和夏商时代差不多!但是此时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于学识渊博的人,平民老百姓还是养儿防老。
汉朝时期,以孝治天下,“老年人保护法”就应运而生,大力倡导子女要孝顺父母。比如汉文帝刘恒就是身体力行,替母亲亲尝汤药,成为了《二十四孝》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汉朝政府没有修建真正意义的养老机构,而是鼓励子女孝顺,继而赡养老人。
到了南北朝时期,养老院的机构才慢慢出来了。北魏时期,政府首创“存留养亲”制度,赦免那些没有大罪的犯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而且在北魏文帝公元497年下令:司州、洛阳两地的贫病老人可以住在别坊的养老机构,在这里可以免费为老人提供药品和衣物。
南朝梁武帝于公元521年,在京师建立了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以后,养老院开始制度化。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也就更为普遍了。唐朝在长安设置了“悲田院”,专门收养贫穷、无依靠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后勤供给,佛教寺院负责具体管理。
到了北宋初年,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有东、西福田院,专门收养孤独有病的老年乞丐,供给口粮和零用钱。到了宋英宗年间,又增设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而且从此以后,福田院脱离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给银两。同时,宋代官员也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豪苏轼在杭州城内设立养老院,救济贫困老者。南宋时期,朝廷又设立了惠民和剂局专门服务于老年有养老。
元朝时期,汉朝刘秉忠在上书中建议“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赈济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至元八年(1271)在各路(相当于今地、州市)设济众院一所,至元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供给一定粮食和柴薪,还规定了收养的标准和操作过程。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府县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同时朱元璋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而这个儿子要专职供养老人。到公元1480年,仅京城历年赡养的鳏寡孤独老人就有7500人左右。
清代延续明代养老院制度,先在京城设立普济堂,收养年老贫苦的人,并要求其它地方政府效仿。清朝乾隆年间,普济堂内老人每人每月供给粮食6斗,柴盐钱百文
以上就是盘点的中国古代养老院的历史!尊老爱老是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希望我们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尊老、爱老、养老的风尚和氛围!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网络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