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孤独症——中国将要井喷的老年心理疾病

长寿之道 12-04
最近,在网络上,我们接二连三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深夜,老太连敲17家邻居门“求关注”》 《独居老人酒后不堪孤独,1年打1483次110求陪聊》《中国大妈走出国门跳广场舞》,等等。看来,当下的大部分老年人,最大的恐惧已经不再是小时侯那样,怕没吃没喝,而是孤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群兄弟姐妹们正在轰轰烈烈的结伴迈入老年的这路大军,这群老年人,因为其所处历史时代的独特,成长经历的坎坷,将有可能成为最大一批孤独症患者。笔者刚好也在大军之阵尾,试图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代人小时侯基本上都是兄弟姐妹一大群,我身边朋友家里兄弟姐妹七八个的,比比皆是。那时住房条件又很差,基本上都是滚在一张床上睡大的,首先在空间就杜绝了孤独,人就是如此会适应的动物,当我们改变不了时我们可以享受,于是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群居中。
  可是,老了,退了,没有人管了!年轻时候没有机会孤独的人,现在只盼能忍受孤独,又何谈享受孤独?从心理学原理上讲,失去自我的人是无法和自己独处的!八零后独生子女怎么能够知道大妈们扎堆跳广场舞的深层需求呢?这么大一群被失去自我的人蹒跚步入老年,将带来中国老年孤独症井喷之势!
  也曾有朋友从藏区工作回来,谈及藏族的老人,即便是长期独自生活的,似乎并没有显示出孤独症的症状,他们往往是自己一个人精心在家里诵经,有时子女回家太过频繁他们似乎还不太乐意,因为使其不能专注于经文。对这些有信仰的老人来说,死亡是回归,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所以面对死亡内心是平稳沉静的,内在不空虚,不恐惧,当然不需要表面的热闹来填补或转移对死亡的畏惧!
  看来,老年孤独的危害不在于生活上的独处,而在于心灵上的感受,如果内心充实,兴趣广泛,那就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如果心灵空虚,无所事事,这时的独处,就会带来对死亡的恐惧、就会越想越烦,越想越怕,出现恶性循环。不扎个堆,不找个人陪着,就过不去!所以独处的问题是出在“独处”的感觉,简言之,出在“孤独感”。那么,老年人要如何远离“孤独症”?
  首先要端正思想,把它看成生命中的礼物而不是磨难,学会“享受孤独”。告诉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而死亡,不过是成长的最后阶段。与其无所事事等死,不如用最后的时光完成自我。中国有个研究地质学的吴胜明先生,1941年生人,退休后一个人单打独斗,走南闯北亲历考察,用了三年时间,最终写成《中国地书:中国21个国家地质公园全记录》,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对他来说,只怕时间不够,哪来空闲得“孤独症”呢?
  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满足自身的期待。这一辈人小时侯被教育: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献身!所以一辈子都乐衷于满足他人的期待,基本上当别人不需要自己时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和干什么了。这样,当晚辈的,如果有心,可以和长辈好好沟通,帮助他看到被自己长期忽略的对自我生命的期待,然后尽可能帮他满足。比方说去一个心仪已久的地方,见一位失联许久的熟人,干一件一直想干却没有干的事情,比如唱歌,画画,烹饪,手工,园艺,等等,这些事情给老人带来价值感,同时也让他保持和外界的连接,以及独处时的自我充实感。请记住:当我们的期待被满足时,生命才呈现活力,幸福。
  最后,政府要做的,就是抓紧社区人文建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人情关系,破坏了人的归属感。而没有归属感,人在心灵上就变成“孤魂野鬼”,空虚,彷徨,郁闷,都是产生心理疾病的“温床”。尤其对于老人来说,当他有强烈归属感时,内心是安全的,平和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是从容的而非恐惧。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杜吹剑老师在南方周末发表的《如何重建城市社区自治》一文中建议:要重建社区文化。将原子化,疏离感的陌生人社会打造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熟人社会。若真能如此,开篇讲到的孤独老人令人辛酸的故事将会是另一种结局吧!
  总之,老年人自我的觉察,提升,改变;下一代理解,帮助,关心;政府的重视,参与,组建,三方合力,或许能避免将要来临的井喷式中国老年孤独症。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幸福老年养老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