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提问,听说很多老年人会得一种“囤积症”,自己平时喜欢集邮,有些旧报纸、旧杂志也舍不得扔,会不会是轻度“囤积症”?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吴皓说,囤积障碍不分年龄,并非老年人特有,而且也不能将所有的囤积行为都与“病症”划上等号。
囤积行为与个性特征、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和躯体精神问题等因素相关。当物质匮乏、利益驱动时也会出现囤积行为,如数年前日本海啸有人囤积大量的盐。而囤积障碍则是一种精神障碍,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囤积障碍归列在强迫与强迫障碍谱系里。
可能有人会说,囤积不就是喜欢收藏东西吗,怎么就成了精神障碍?
“收藏一般是有序的,物品也是大多数人认为有价值的。”吴皓说,而囤积障碍通常会对生活空间产生影响,比如东西堆到家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在房间内通行会受到阻碍等,囤积者有一定的痛苦感、持续地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这种困难是由于感到积攒物品的需要及与丢弃它们有关痛苦,物品也多为一般人认为可以丢弃的。
“如果符合这样的一些特征,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要向专业人士求助。”吴皓说,需要提醒的是,收藏跟囤积虽然有区别,但如果收藏在带给你获得藏品的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担,如资金、摆放空间等,让你产生纠结、焦虑等情绪,也要引起重视。
但是,也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些症状,就断定为有囤积障碍。一些躯体上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与囤积障碍类似的症状。“早期痴呆症患者,他的视觉空间、瞬间记忆等出现问题,经常转身就忘,也可能有囤积行为。”吴皓说,出现囤积行为,也要警惕是否存在认知方面功能障碍的问题。
相对来说,这类情况导致的囤积,患者常常是不自知的,这就需要家属的观察和沟通。
“老人囤积东西,有的子女会很愤怒,觉得我买了那么多新的给你,为什么你还留着、用着这些旧东西,别人会以为子女不孝顺,甚至虐待老人。”吴皓说,发现老人囤积物品,子女先不要生气,因为对老年人来说,任何一件东西可能都是一份记忆、一份感情的寄托,首先要考虑老人内心情感连接的需要,其次观察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比如记性变得很差,总是怀疑别人偷了自己的东西等。而不是一味责怪老人,并要求其立即丢掉。
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也要正视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要讳疾忌医。目前,我省正在推动将心理健康体检纳入体检常规项目。身心健康,缺一不可。
是否有囤积障碍,很难简单地得出结论,必须到医院进行详细测试。无论是自己意识到还是亲属发现有以下情况,都建议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1.持续地难以丢弃或者是放弃物品,不管他们的实际价值如何。
2.这种困难来自于对积攒物品的需要以及丢弃他们会产生的痛苦。
3.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物品堆积,以致于生活区域拥挤或者杂乱,对生活区域的使用产生显著影响。
4.这些囤积引起了社交、职业或者是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幸福老年养老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