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去”的村庄如何养老?据报道,北京郊区某村作出积极探索:推行邻里互助、组建志愿队伍、设立“养老管家”……为备受关注的“互助养老”再添新样本。
从河北肥乡的“互助幸福院”,到江苏泰州、广东大稳村的“时间银行”……近年来,在养老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以老助老”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农村亲邻睦里的传统,是互助养老的天然基因。一方面,很多老人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安土重迁的情结比较浓:随子女进城,意味着要重新适应,缺乏熟人社会的安全感;被送进养老院,又担心经济负担重、子女被人议论。成本低、离家近、方式灵活的“就地养老”,不失为现有模式的重要补充。
从信任成本的角度来看,邻里之间也更“知根知底”。老人们普遍经历过长期的集体生活,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乃至情感上,都比较接近,无形的道德约束,更是互助养老得以运行的关键。
当然,互助养老要走稳走远,不能止于单打独斗式的“自救”。互助养老也有不少短板:缺乏专业培训,难以保证服务质量;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权责关系模糊不清;资金来源单一,志愿队伍也在老化,等等。
这还需顶层设计在政策、法律、资金等层面,推动其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入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吸纳更多外部力量。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南方Plus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