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本报报道了不少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消息,如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进行一审,我市拟立法通过“喘息服务”“设置家庭养老床位”等创新制度满足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随后,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我市在全国率先从市级层面推广“时间银行”这一互助养老模式。
社会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迫切需要无须赘述。2018年末,南京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21.07%,8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3.2%。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城市也远不止南京。当前,中央多个部委正在密集部署一揽子支持养老服务业新举措,一批养老服务项目储备计划公布在即,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开列政策服务清单,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以及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实施意见也将酝酿出炉。南京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理当率先突破,为养老服务蹚出一条扎实的新路。
这些年来,各地在养老服务方面多有实践和创新,金点子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在宏观层面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养老服务资源量与质的分配、供需信息交互与医养融合深度等问题都需要同步处理;在微观层面上,养老作为重要的民生,与个人选择、家庭负担之间的种种关联也不可忽视。哪一个环节没跟上,都可能形成阻力,使系统出现凝滞,但这并不能证明正在试运行的某个模式不可行;反过来说,协同并进也不一定要拘泥于某个模式,更可在发展中不断更新、包容新的模式和点子。
南京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医养结合、社会参与、养老评估、政策创制等方面均有突破,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2018年,我市在街道、社区试点养老“喘息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安排老年人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或专业养老组织居家上门照护,使家庭照顾者得到“喘息”;试水“时间银行”则更早,从2012年起,我市栖霞、秦淮、建邺等区就在街道、社区开展试点,去年在鼓楼区试点成立了首个区级时间银行,如今进入市级层面推广阶段。
连宏观带微观,我市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南京模式”,但也要看到,此前仍然存在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监管抓手不足,市、区、街道、社区数据缺乏互联互通,从业人员缺少标准化、专业化培训等短板,“时间银行”“喘息服务”等特色项目也还需要更多支持和推广。此次就《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进行立法,不仅将有利于解决养老服务领域政策依据效力不高、法律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对一些在全国属首创的“南京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规范,将创新实践推向了新的层次。
城市老龄化的问题不仅在当下,更在未来,亟须加速蹚出一条扎实的新路,化解今天养老服务的“堵点”“痛点”和“难点”,并通过超前规划为明天做准备。这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同频共振”,关键是政府牵头综合施策,稳扎稳打,回应市民对养老服务的殷殷期盼,推动南京养老服务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南报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