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中老年恋综:老年人相亲节目里还有爱情吗?

老年生活 08-13

  最近,许多中老年恋综进入了年轻人视野中。印象中那些观念传统,保守又矜持的中老年群体在相亲时却直言不讳,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需求。许多人惊叹,原来中老年人的爱情竟然是这样?他们的感情热烈又凶猛,就像钱钟书描述的那样,“中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得救”。

  “老女人”和“老男人”:双重标准无处遁形

  中老年人相亲一般遵循着固定的步骤,双方先互看眼缘,再看经济实力,接着聊聊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最后问问身体情况。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弯弯绕,看上了就直接表白,看不上直接拜拜,而大爷大妈在相亲时的表现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他们之间的热血battle可谓是这类节目的最大看点。

  在辽宁卫视相亲节目《爱的选择》中,面对节目组提供的5位女嘉宾照片,曾大爷每看一张就说一句“不行”,语气中充满着嫌弃。

  在听完曾大爷的择偶标准后,后台的大妈们纷纷开启群嘲模式,“你是20多岁小伙啊,挑的那么那啥啊,正儿八经过日子就得了呗”,“就他这样的,方方面面的,这一生他永远找不着另一半”。

  这时前台的主持人察觉到了大妈们的情绪变化,而曾大爷见状却说道“我告诉你,她们生气,那是他们傻!”。

  此刻,在这之前一言未发的王大妈也终于受不了了,说“我去接点水行不,我看他要吐了”。

  身高一米七不到,退休金三千元的曾大爷很是疑惑,自己只是想找一个既年轻又漂亮,不图自己钱,还能照顾自己的女人,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有人评论道“普信男老了也是普信”,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但是“你大妈已经不是那个好骗的小姑娘了”。

  在这些中老年恋综中,你能发现许多上了年纪的大爷心目中的理想型依然和自己年轻时一模一样,完美地诠释了“男人至死是少年”。

  除了年轻、漂亮、贤惠这样的标配,他们在考虑身体问题后还往往加上了一条“能不求回报地伺候自己”。

  相较于“老女人”,为什么这些“老男人”能够如此硬气?

  Susan Sontag提出了“双重衰老标准”来解释女性为何被认为比男性更早失去魅力。

  她认为任何年龄段的女性的魅力标准其实都取决于她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年轻的外表,或者说她如何设法模拟出年轻的外表。

  女性的吸引力随着年龄而逐渐流逝,因此中老年妇女常常被置于各种吸引力的对立面。

  而那些诸如身高、学识、经济实力等常用于男性吸引力的评价标准在时光流逝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保留,这让中老年男性似乎比同龄女性更容易获得宽容与青睐。

  联合国妇女署在2012年发布的性别与老龄化相关的报告指出,女性在每个阶段对劳动力市场的参与都低于男性,其中50岁至64岁年龄段的性别差异最大。

  这使得中老年女性的经济保障普遍低于男性,也解释了为何前来相亲的中老年男性依旧喜欢乐此不疲地强调自己的收入水平。

  可与青年时代不同的是,面对大爷的“我的狡兔三窟,有三套房子”,大妈们已经不再“上套”,直言“我现在就嫁给你,你现场写个保证书,证明你死了之后东西归我,敢不敢写!”。

  另外,女性的平均寿命比普遍比男性更长,参与相亲的中老年女性可能多于男性,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例也许也能够部分解释男性为何认为自己在相亲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议价权”。

  经历过丧偶的人群中性别差异也依然十分显著,研究发现在失去伴侣后女性常常选择独自悲伤,而男性普遍希望寻求替代。

  女性往往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处理社会关系与亲属关系,配偶的死亡让许多男性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互动明显减少,因此他们在配偶死亡后自我评估的痛苦和孤独感受比女性更强,并且更加渴望建立新的浪漫关系以排解孤独与寂寞。

  很多丧偶男性在相亲节目中表示,因为自己“不擅长”做家务,平时行动也不便,所以希望寻找新的伴侣来减少儿女照料老人的负担。

  当然,这常常是试图用利他性的话语合理化那些不太被社会接受的自我需求。


  “成熟”的爱:爱在不同年岁时的样貌

  已经度过了大半辈子的他们在相亲过程中毫无扭捏作态,看对眼了立刻表达爱意,看不对眼常常直接互相“攻击”。

  相亲节目中的老人们的相亲要求似乎都直接到极致,比如有没有三高?住房有多少平方?家务做得好不好?每个月退休金多少?

  大妈想跟大爷在一起可能就是看上了“300只大鹅和2000平房产”,“儿女都在北京,探亲方便”。

  对中老年人来说,爱情中最核心的考量变成了那些简单到用“是”或“否”,或是一个词语就能回答的现实条件。

  中老年之爱似乎不再需要风花雪月,那些年轻人时常在爱情中渴求的情感共鸣、价值观匹配等精神上的契合好像变得不值一提。

  他们的爱情观过于接地气,难道中老年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期待就这么低吗?

  “爱这个词用来标记年轻人的性兴奋、中年人的习惯和中老年人的相互依赖。”——John Ciardi

  Cassie Mogilner等人对1200万个个人博客进行了分析并实施了一系列调查和实验后发现“幸福”的含义并不是恒定的,相反,它在人们的一生中都发生着系统性的变化。

  年轻时期人们更常将幸福与兴奋联系起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倾向用平和的体验来描述幸福的感受,这样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未来转向了当下。

  年轻时我们常常做更长远的打算,希望制定一些长期目标来引导我们的生活,避免迷失,但我们又希望年老时关注当下的感受和想法,避免担忧那些诸如死亡的长期威胁。

  此时,那些最实际的考量,往往才能够最直接、最快地帮助离异或丧偶的中老年人抵御最深刻的孤独感,也许是经历过太多,他们更清楚什么才是此时此刻自己最需要什么。

  Cheryl Carmichael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年到中老年的亲密关系过渡往往是从“量”到“质”的转变,年轻伴侣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冲突,而对于中老年伴侣来说是保持相互支持。

  中老年伴侣的爱也许没有年轻时那样充满新奇与刺激,但很可能会更加深刻。

  他们的社交网络和兴趣范围变小,不再像年轻人那么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此时他们往往优先考虑深化现有关系,关注如何在当下获得更多情感价值。

  参与相亲的老人在爱情中看似作出了许多妥协,但这种妥协更像是以有限之躯直面命运时的勇敢与坦荡。

  既然不能再什么都要了,我就去追求那些此时此刻最想要的东西好了。

  当下就是爱情最好的时刻

  中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他们的生活常常被描绘得暗无天日,但事实上他们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与饱满的人格,正过着热烈的人生。

  很多人认为二十几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之后的日子每况愈下,因此害怕变老,但事实上研究发现人生幸福指数呈“U”型曲线,40多岁的时期是多数人一生中幸福感最低的时刻,而到了50岁就开始逐渐回升。

  尽管幸福不一定非要有爱情的参与,但也许知道追求爱情的能力并不会随年龄消散本身就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丝宽慰。

  这也许能让我们放下一些执念,不再那么惧怕那些关于衰老的“流言蜚语”,就像《别怕变老》中的歌词一样,“要想岁月饶过你,你也要饶过岁月”。

  中老年人在漫长的人生中吃过爱情的苦,尝过爱情的甜,在丰富人生阅历的沉淀后共同地选择了在爱情中直接与勇敢。

  与其一直在为爱情作长期规划,纠结于这个人是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不如偶尔转化下视角,试着像中老年人一样关注当下和这个人在一起时是否不再感到孤单,是否舒服自在。

  中老年人的爱情让我们领略到了亲密关系的更多样态,无论何时我们都能拥有爱的能力,没有任何时刻是爱情的终点。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新周刊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