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有求必应”,让家门口的养老更安心

老年生活 10-25


时值重阳,养老话题成为焦点。据报道,这些年本市积极构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多个层次、功能互补的养老服务网络,为推进养老服务咫尺可达交出一份扎实答卷。腿脚不好想出门采买、子女出门需要陪伴、下楼费劲需要帮忙,种种需求在不少社区都能“有求必应”。

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基本需求,也是一座城市优化治理、做好服务的基本课题。数据显示,2022年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65.1万人,北京已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更好颐养天年愈发成为迫切课题。但实事求是地说,这道题很不好答。且不说庞大的老年群体本就意味着庞杂的养老需求,且即便统称为“老年人”,年龄段不同、身体条件各异、家庭环境不一,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当多样。从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到应急呼叫、日常照料,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尤其对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来说,对于服务“颗粒度”的要求更细致,对于响应速度的要求更急迫。回应好这些具体而微的需求,硬件设施的齐备便捷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在服务的到达率上多做文章。

就本市探索的构建养老服务网络经验看,对养老需求分类管理,切细服务单元各司其职,可谓关键一环。据统计,北京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身处熟悉的环境,不仅能有效降低生活难度,也让他们更加踏实安心。依托于这种普遍倾向,本市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陆续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并在每个服务圈内配备医疗服务单位、文化活动中心、父母食堂助餐点等基本养老服务设施,争取实现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满足日常需求。倘若需求“超纲”,全区热线随时响应、协调对接,并给予有效反馈。

在这一大工程里,社区的穿针引线、资源统筹殊为关键。作为与大家生活最高频的“交集圈”,社区对于辖区内老人的情况往往比较了解,做好摸底工作,更能确保养老服务提供细致入微、有的放矢。以北京紫南社区为例,对残障、独居、空巢、高龄、低收入等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该社区都做了详细登记。包楼社工每周登门探望,社工的联系方式就贴在每层楼的楼道里,“您的困难,社区有人惦记着”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当然,社区也是基层治理的“最小细胞”,对于能调动的资源也更加清楚,促其发挥牵头作用,更能让养老服务事半功倍。孤寡老人感寂寞,许多社区协调大学生成立“青春伴夕阳”小组上门聊天;老年人反映文化活动单一,又有社区利用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等活动;更有不少社区探索“政府购买+居民自费+志愿帮扶”模式,让失能的“悬空老人”上下楼不再难……专业、精准、多元的服务力量握指成拳,也让“家门口的养老”更顺心安心。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既是对社会的承诺,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毫无疑问,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始终在路上。在重阳之际,北京晚报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启动的“京城养老大调研”迎来收官。历时四个多月、到访社区80余个、面访居民与养老从业者超过400名,深入一线的调研报告,详尽展现北京养老事业情态,发掘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为更好书写养老事业答卷提供了破题方向。“可心护工太难找,政府机构能不能帮着把把关”“老人遇到突发状况,社区医院也能否快速响应”“家人难免出远门,养老驿站能否增加过夜项目”……相关方面不妨多引导大家坐在一起、唠唠感受,明确愿望、捕捉痛点,更有助于把服务做到老年人心坎上。

完善“家门口的养老”,关联着越来越多家庭的幸福感。答好养老服务的每一道大题小题,全社会也应多些“老龄思维”。说白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破解养老难题,最根本的就是站在老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做力所能及的事。明知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公共服务窗口就别非扫码不可;明知不少老人得靠轮椅出行,社区、医院乃至公交地铁,就要完善坡道、升降等助老设施。总之,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抓实抓细,才能让养老服务整体水准不断提升,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京报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