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留痕,不仅显现在城市沧桑变化中,也刻写在人的观念演进和行为变迁中。“养儿防老”曾经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养老观,是解答“养老”这个难题的最主流答案。70年砥砺奋进、春华秋实,社会的变革也在推动着观念的变迁、生活的变化,“养儿防老”不再成为主流。社区居家为主、各类机构养老均衡互补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以及快速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多元养老”成为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养老压力初显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养老”并不是一个“高频热词”。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没有全国性的预防计划和体系,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养老”是一件并不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事情。依靠子女的赡养、照顾是彼时最主流的养老方式。
今年76岁的朱桂荣住在镇江新区,父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很多老龄人都是“活到老,做到老”,实在做不动了,就靠子女“分摊”赡养。“一个子女给多少粮食,给多少零花钱,大家商量。”在多子女、老龄化并不严重的时代,这样的养老模式似乎可行。
对于镇江来说,“养老”的压力到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986年,镇江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省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
而在镇江的“养老服务大事记”上,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区段。
1982年,扬中在我市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
1982年,全市筹集资金41.3万元,建起6所敬老院,收养五保户87人;
1984年,我市第一个村级老龄人协会在丹阳县埤城镇南村成立;
1986年,全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25.6万,占总人口的10.28%,镇江市步入老龄化社会;
1988年,对老年人实施各种优待,如:对九十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对八十周岁以上老龄人每月粳米供应标准提高到10公斤,各县(市)、区政府对百岁老年人每月发敬老费20元,将五保经费由组、村负担逐渐过渡到乡(镇)统筹,有89个乡(镇)实行了统筹供养;
“多元养老”,解答养老难题
江滨新村是我市老龄人比较集中的小区之一。今年72岁的祁广华阿姨和79岁的老伴吴广中就住在这里。和小区里很多老龄人一样,祁阿姨的一天从买菜做饭开始。
“早餐我们吃得简单点,一般是稀饭、鸡蛋,或者下点面条,里面放点蔬菜,打个鸡蛋,加一点肉丝,或者切两片火腿肠。”祁阿姨说,年纪越大,她越偏爱清淡饮食。吃完早饭之后,老两口“分头活动”。说起原因,祁阿姨说主要是因为“兴趣爱好不一样”。老伴喜欢下棋,上午一般到河滨公园找“棋友”们切磋一下。祁阿姨喜欢热闹,因此她更愿意去离家不远的京口区老来乐社康综合服务中心和伙伴们一起唱唱歌。
祁阿姨告诉记者,自己老家是江都,1969年作为知青插队到农村,种过地,也当过民办教师。1979年回到江都,1989年结束和爱人的两地分居生活,调到镇江工作。现在她和老伴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6000多元。“对于我们老两口来说,完全够花了。现在我们还能自理,社区里的养老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场所多,我们还是愿意住在家里。”
如果说祁阿姨的养老模式还是传统的“居家养老”,那么今年同样72岁的何俊的老龄生活则更多依赖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撑。
因为身体不好,何俊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一辈子没有结婚。在被高血压、哮喘、脑萎缩等多种疾病困扰的同时,孤独同样成了何俊最惧怕的事情之一。“不过现在好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了。”在江一社区心苑日间照料中心,何俊对记者说。
老龄人日间照料,是一种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新形式。位于江一社区的心苑日间照料中心是我市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从中心投入运营之初,这里就成了何俊最主要的活动场所。
按照相关政策,何俊享受城市特困人员补助,每个月有1611元的补助金。何俊说,除了享受到了政府买单的部分养老服务,爱心志愿者也为他的老年生活增加了不少幸福指数。
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幸福、有尊严的晚年
一滴水里见太阳。祁广华和何俊的老年生活是很多镇江人老龄生活的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加码”。
1991年,对市区65岁以上老龄人购买金山公园、北固山公园和伯先公园月票实行半价优待。“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列入镇江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纲要》;
1997年,市政府印发《镇江市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实施细则》,其中,70岁以上老龄人保障标准提高15%;
1998年,镇江市首家老年公寓——京口康乐老年公寓揭牌并正式营业,公寓床位数45张;
2000年,投资1300万元的镇江市老年公寓、投资500万元的丹阳市老年公寓、投资1700万元的扬中市老年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2004年,京口区大市口街道成立镇江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台《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对创办以老龄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福利院、康复站、老年公寓、老年人护理院等福利机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
2008年,市区建立90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制度,2010年,该制度“下延”至80岁以上老年人;
2013年,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老龄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2019年,我市入选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
“老有所养”的筑梦空间越来越广阔。在全面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的同时,社区居家为主、各类机构养老均衡互补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72.3万人,占户籍人口26.7%。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镇(街道)老龄人日间照料中心22个,覆盖率达80%,老年助餐点400多个。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35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1家,民办养老机构84家。现有养老床位近3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2张。
初步建立起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龄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管理方面成效良好。目前已建成镇江信缘康护理院、镇江德高护理院、丹阳红叶护理院等7家护理院。全市共有护理型养老床位11318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55.15%。
涉老民生保险制度逐步完善,2013年起,全市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老龄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全覆盖。2018年全市保费总额2267.02万元,参保率达72.81%,参保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民生是什么?民生是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是生老病死的喜怒哀乐。70年同心同德,养老这份民生答卷,正写上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金山网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