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中国式养老将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

养老动态 10-10


  重阳节前后,养老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是一场你我皆置身其中的变化:每天两万多人进入老年,60岁以上老年人近2.5亿……面对挑战,“中国式”养老,将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

  

  九成居家养老能否过得更舒心

  中国有2.5亿老年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它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3.76倍,日本人口的2倍,澳大利亚人口的10倍。

  庞大的群体背后,是空巢老年人多、困难老年人多、老年抚养比高的突出特征。中国,如何扛起如此艰巨的养老重任?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连续编制实施了五个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有关部门的“十三五”规划均将老龄工作纳入其中。

  从重点发展居家养老,到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再到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养老政策表述一次次“升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搭建起了“中国式”养老的“四梁八柱”。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老龄人习惯了老宅子,让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暖心的“小港湾”,守住“乡愁”,就近“颐居”,是“中国式”养老必须攻克的难题。

  养老服务驿站、日间照料中心、老龄人助餐点……多地开始探索以街道、社区为基点的就近养老模式,从面向困难老龄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龄人,盘活养老“一张床”,优化养老“一个圈”。

  在为政策叫好的同时,一些社区养老驿站也暴露出“服务下线”、收费偏高等问题。

  “饭菜好不好吃、贵不贵,老年人夜里生病谁来帮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盆景”,而是为老龄人遮阴挡雨的“森林”。

  让老龄人居家养老更舒畅,中国正在着力破解更多“痛点”问题,政策的脚步声愈发密集——

  从今年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支持养老机构上门为居家老龄人提供服务,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为老龄人提供以居家为基础的助餐、助医、助行、助洁等便捷服务,再到民政部发文要求到2022年社区100%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在“精雕细琢”上做文章,养老政策越来越暖心。

  如何打通医养结合“堵点”还得啃哪些“硬骨头”

  数据显示,全国有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10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达到5000万,总体疾病负担超过万亿元。

  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国开出了“医养结合”的大药方。

  自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医养结合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失能失智老龄人的康复治疗、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系列服务需求逐步得到保障。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到2万多家。不少家庭不必独自艰难负重前行。

  然而,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被公认为养老服务业的“难中之难”。难在何处?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说,难在它是一件专业的事,导尿管、压疮、吸痰、插鼻胃管,家里人基本搞不定;难在它是一件耗人的事,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得闲。

  按照国际上失能老年人与护理员配置标准3∶1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300万名护理员。然而,我国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却相去甚远。

  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为何却招不来人?技能要求高、苦脏累压力大、加薪空间小、医疗纠纷频发是主因。

  面对高龄失能人群快速增长的现状,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但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医养“两张皮”的现象长期以来制约着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说:“这个人要知道给老年人喂饭之后,如何不会发生呛咳、误吸而引起肺炎等。”

  此外,老龄人对商业保险其实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有的保险公司一听投保人超过60岁就摇头,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不多。

  “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要在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权威人士表示,政府要下决心简化审批,取消不合理限制;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龄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打通医养结合“堵点”,必须啃下“硬骨头”。

  针对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我国加速攻坚照护难题,提出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包括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

  “医养结合是一个新生事物,难免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痛点、堵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下一步将推动医养结合在人员、医保、土地和租金等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加快构建“医老、护老、养老、终老”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逾1.25亿的“活力老年人”,如何释放人口红利

  我国2.5亿老年人中,60岁到70岁的老年人占一半以上,这些“年轻”的老年人,国际上称他们为“活力老年人”。

  记者了解到,在深度老龄化的日本,从出租车司机到便利店收银员,甚至是重体力劳动者,“银发族”活跃在各行业第一线的情景并不少见。

  “活力老龄人是可以‘掘金’的优质人力资源,是最有潜力的老龄人口红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说。

  重视珍惜老龄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鼓励其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传播文化、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方便老龄人就近学习……《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已把老龄人关爱服务和老年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

  专家表示,国家在大力兴建和完善养老设施的同时,注重把老年人的意愿和尊严放在第一位,突出“老有所为”价值的实现,让老年人们继续承担社会人的角色,参与更多社会分工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才有可能让他们更有尊严地“享老”。

  “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如何催生更有创造力的市场

  织起了世界最大的养老保障网、养老金“十五连涨”、近3000万老龄人享受高龄补贴……我国不断夯实养老兜底保障基石,给越来越多老龄人带去暖心“礼包”。

  “养老是社会问题。”李玲说,养老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国式办法就是要调动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力量,尽可能用小投入解决大问题。

  公交车门槛高、地铁没电梯、公厕没扶手、红绿灯太短……在向快速老龄化转变的过程中,对健康成年人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公共场所里一道道“高墙”,让老龄人举步维艰。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下发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年底前,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所有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龄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

  解决住宅“不适老”问题,把养老院“搬回家”,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老龄人家庭安全网,已是当务之急。

  为了让老龄人生活更美好,我国开始着力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积极培育老龄人用得上的产品和服务,不让互联网时代落下一个老龄人。针对社区养老服务相对单一、人手不够的问题,多地开始探索智慧养老,形成“一对多”模式,让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都可以加入养老服务,催生了更有活力、创造力的市场“单元”……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东南早报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