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天津:互助养老能否解决“老”问题

养老动态 10-10


  养老话题,一直都是民生关注焦点。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随之带来的问题及影响也日趋凸显。如此形势下,怎样才能更好应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时下,一种新型模式浮出水面,这就是“互助养老”。

  调查:老龄人社会参与现状

  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千户居民问卷调查”1200个样本中,选取女性年龄在50周岁及以上、男性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退休人员373名为调查对象,同时,对我市社区里的30位老龄人进行了深度个案访谈。

  老龄人社会参与意愿强烈

  其中,23.4%的受访老龄人经常参与维护社区卫生环境;25.0%的受访老龄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16.7%的受访老龄人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科技推广活动,有14.3%的受访老龄人热心于关心下一代;13.5%的受访老龄人经常参与维护社区社会治安;还有12.5%的受访老龄人热心协助调解邻里纠纷等等。

  对于推动其社会参与的内生动力,在30名个案访谈对象中有22名老龄人作出如下回答:有81.8%的受访老年人认为“应该发挥余热,奉献社会”;72.7%的受访老年人认为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有40.9%的受访老年人认为老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活动丰富多彩;另有27.3%的受访老年人表示“为了扩大交往,结识新的朋友”。

  近八成老年人愿意帮助其他老年人

  社区是实践社会参与最为日常化的场所。社区互助公益行为以邻里互助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老龄人帮老助老意愿较高,有79.5%的受访老龄人愿意帮助社区里生活有困难的其他老龄人,有58.8%的受访老龄人愿意加入社区居家养老志愿者组织。这表明,我市社区受访老龄人参与社区互助公益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实施社区互助养老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意愿越强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老龄人受教育程度对帮助社区有困难老龄人的意愿和行为有较大影响。在全部受访者中,有58.8%的受访老龄人表示愿意参与社区里的“助老志愿服务”。

  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愿意参与社区里的“助老志愿服务”的比例更高。比重最高的是受高中教育的老龄人,愿意参与社区里的“助老志愿服务”的占34.7%;其次是受初中教育的占28.0%;受大专教育的占16.0%;文化程度在大本及以上的受访者占21.3%。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且有一技之长的老龄人社会参与意愿最强,参与比例最高,比如医生、会计等专业人员。

  身体越健康,参与意愿越强

  调查显示,老龄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与愿意帮助社区里有困难老年人的意愿呈现正相关。自我评价身体健康良好的受访老龄人社会参与意愿偏高,有35.4%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老龄人愿意帮助社区里有困难的老年人,有56.0%的身体健康状况“还可以”的老龄人愿意帮助社区里有困难的老年人。仅有7.8%的受访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等原因回答“不愿意”。

  年纪越轻,参与意愿越强

  由于我国退休年龄的划分是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标准规定的,法定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事业单位及公务员退休年龄是: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因此,此次年龄分组,是将受访者按照女性50周岁及以上,男性60周岁及以上进行筛选入组的。

  对于正在逐年延长的全国人均寿命而言,五六十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老”。退休后绝大多数低龄老龄人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发挥专业特长,希望奉献社会,仍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发挥余热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老龄人平均年龄为59.55岁。其中65周岁及以下的低龄老年组的社会参与意愿更高。当问到“您愿意加入社区居家养老志愿者组织吗”,65周岁及以下的低龄老年组表示愿意加入社区“为老服务”的占53.4%。

  幸福指数越高,参与意愿越强

  调查中,认为当前的老龄生活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所占比重远高于感觉不幸福的老龄人。认为老龄生活“非常幸福”的占16.9%;认为老龄生活“比较幸福”的高达42.8%;认为老龄生活“还可以”的占37.1%;认为老龄生活“比较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仅占2.7%和0.5%。

  其中,认为幸福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六个方面,按所占百分比从高向低排列,依次为:认为人际关系和谐(主要指亲朋好友和邻里关系),占47.2%;认为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占44.8%;认为社会大环境逐渐好了占43.9%;认为退休金涨了占36.7%;认为住房条件改善了占33.9%;认为医疗条件好了的占20.3%。

  认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老龄人表示愿意加入社区居家养老志愿者组织和老年大学学习的所占比重较高。认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的老龄人当中有23.9%表示愿意加入养老志愿服务组织,发挥余热;认为自己生活比较幸福的老龄人当中有高达47.2%表示愿意加入养老志愿服务组织。认为自己生活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老龄人中,有63.8%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与此同时,老龄人随着老龄人幸福感的逐渐降低,选择愿意加入养老志愿者组织发挥余热的,以及愿意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比重在逐渐降低。

  建议:构建“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

  发展社区老年志愿互助养老组织

  基于我国“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方针。为辅助社区居家养老政策落地,将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建立和活动项目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区和跨区老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为平台,构建“社会、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关老龄人社会参与的先进经验,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社区,依托社区老年协会或老年日间照料机构,发展社区互助型养老服务组织,制定完备的活动计划和服务项目,为有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意愿的老龄人开辟参与渠道,发挥社区里热心公益的老龄人(尤其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龄人)的参与积极性,为打造老龄人互帮互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推行“时间银行”构建劳动互换制度

  推行“时间银行”,积极构建劳动互换制度,使社区居家互助养老更具操作性。“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服务,将被动型养老转化为主动型养老,目的是鼓励低龄、健康的老龄人积极参加养老服务,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龄人提供服务,同时以储蓄时间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劳动,以便将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

  2008年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将“时间银行”开发成为一个养老项目,把年轻时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存起来,等将来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顾时,再拿出来使用。申请者必须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充满爱心,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其服务时数将会存入社会保险系统的个人账户内。按照协议工作期满后,“时间银行”会统计出服务人的时长,并发放一张“时间银行卡”,当服务人需要别人照顾时,可以凭借“时间银行卡”去“时间银行”支取“时间和时间利息”。届时“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验证过“时间银行卡”的信息后,会指派义工到医院或家中去照顾申请人。如果申请人在去世前没有使用完“时间银行卡”中的“时间”,“时间银行”会把这些小时数折合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奖励给她的遗产继承人。

  目前,我国“时间银行”有着特定内涵,其服务提供者主要是低龄老龄人,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失能和独居老年人,组织目标定位为养老服务。此外,“时间银行”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回应,如:天津市劝业场街滨西社区的“爱心银行”、朝阳里社区的老年志愿服务等。随着养老时间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建议政府对养老时间银行组织的权利及义务、纠纷的处理程序等做出规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用于时间货币信息的共享及通存通兑。

  利用“互联网+”建立老龄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根据《志愿服务条例》的规定,志愿者组织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等信息,完善志愿者评价与激励回馈制度。建议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我市社区老龄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按照“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互助服务”的原则,市财政每年划拨专款予以支持,信息平台按照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专长和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积分服务奖励机制,依据有志愿互助服务参与意愿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为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或心灵关爱。

  呼声:九成受访者支持“时间银行”

  我市60岁以上人口目前已达259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3.9%,高出全国老龄化水平5.6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高龄占老龄人总数的12.7%;独居老年人约占老龄人总数的9.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占4.8%。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叠加导致失能、半失能以及空巢老年人激增,老年照顾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老龄人越来越多。

  据天津社会科学院“千户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58.6%的受访老年人表示需要社区提供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目前,全国有养老互助社区8.3万个,互助养老作为居家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是结合中国熟人社会、老年交往特点以及参与社会的内驱力而提出来的,是养老志愿服务的一种创新。

  我市社区互助养老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据调查,有79.5%的受访老年人愿意帮助社区里生活有困难的其他老龄人;有89.2%的受访居民赞同时间银行“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有高达90.63%的受访居民赞同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服务老龄人的“时间银行”。

  调查还显示,有88.2%的受访老年人认为社会参与能够使他们(她们)的老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充实。然而,由于缺乏老年志愿服务的制度规划、规范引导和组织依托,使得老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政策、管理服务制度呈现碎片化的现象,59.3%的受访老龄人表示缺乏相应的老年志愿服务组织。

  案例:社区配餐新模式

  天津市聚康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点与所在街道、居委会合作,招募社区里6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年人充当互助员,提供送餐上门志愿服务。服务中心对互助员进行业务培训管理,予以一定的积分和物质奖励,并对表现优秀者授予荣誉。

  刘忠兰是天塔街紫金南里居民,今年55岁,通过聚康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后,她成为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互助员,为高龄老龄人提供配送午餐服务。爬爬楼,对于低龄老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高龄失能老年人而言,却无比困难。这些老年人,对送餐的需求也是最迫切的。

  闫玲是天塔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首批招募的互助员。爱人特意给她自行车后座安了个筐,用来装配餐。“能放四五份,大小刚好合适。”闫玲说,退休后自己事情也不多。互助员这活儿,就当是做点善事、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很开心。聚康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展恒波介绍说,现在许多退休人员健康状况都还不错,时间也很充裕,有意愿参与更多社会工作、奉献爱心。把他们调动起来,可以帮助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提供更好的服务。

  问题:老年协会社区存空白

  “互助养老”组织平台有待明确

  实现老龄人社会参与,推动互助养老发展,要有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作为依托。基层老年协会是老龄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老年协会的发展与老龄人生活密切相关,是老龄人社会参与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被访老龄人中,仅有11.4%受访者参加了基层老年协会。在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老年协会的老龄人中,究其原因主要有:社区没有成立老年协会、身体不允许、本人不感兴趣以及家庭不支持等。值得关注的是有89.2%的被访老龄人回答:居住的社区没有成立老年协会。这说明,目前我市各区老年协会发展不均衡,老年协会的工作还没有捋顺,存在局限性,老龄人社会参与存在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此外,老龄人社会参与缺乏组织性原则,老龄人社会参与的组织有待明确。

  “互助养老”参与渠道有待畅通

  积极的社会参与可以帮助老龄人保持与社会的有效联系,维护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有效抵御孤独感和无助感,实现被社会尊重和被社会认同的需求。社会参与渠道的畅通可以帮助老龄人顺利实现社会参与。

  调查中,有88.2%的被访老年人认为社会参与能够使他们(她们)的老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丰富多彩,广大老龄人对社会参与的态度是积极和认可的。然而,由于目前老龄人社会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健全,59.3%的老龄人表示社会参与不丰富,参与渠道和载体少,无法满足部分老龄人社会参与意愿。

  “互助养老”法律知识有待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作为维护老龄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对维护老龄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该法针对老龄人参与社会发展单列章节进行了专门规定,还从八个方面将老龄人参与社会活动列入法律保护范畴。这标志着我国老龄人社会参与将从自发的行为转变成为政府行为。

  在被访老龄人中,有58.1%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这部属于老龄人的法律。老龄人权益保障法作为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关键性法律,理应被广大老龄人所熟知、所运用。然而,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老龄人不知道这部法律,凸显了老年权益保障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缺位。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天津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