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新动力’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公益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这场论坛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东城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起,在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指导下、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的公益支持下举办的。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这一中国老龄化进程最具挑战的社会问题,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行业就业意愿调查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论坛由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慈爱嘉创始人姚莉主持,她介绍了此次论坛召开的背景:“进入2019年,国家在养老和职业教育领域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最为引入关注的即是国务院颁发的《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职教改革二十条。尤其近日,国家又相继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国家技能提升行动方案。这对迫切需要服务人才的养老行业均是巨大利好消息。”
“针对养老服务行业人才供给挑战,摩根大通作为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2015年即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角度关注了这一话题,与作为关注创新、可持续解决中国老龄化挑战的社会企业慈爱嘉的愿景一致,双方共同成立了‘新动力’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公益项目。向中国养老相关专业院校提供公益性宣讲和培训,促使这些专业学生真正了解行业发展,下定进入养老行业的决心。再结合如今的养老、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形势,今天的论坛可谓恰逢其时。”姚莉介绍。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明亮为论坛致辞,“‘职教20条’的改革已经注意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明确提出要在学前、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打通中高职衔接,扩大招生规模,从培养人才数量上加大供给。另一个即是最具亮点的‘1+X’试点,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旨在让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符合并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企业用人条件,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进行提升。”张明亮副会长介绍,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作为首批老年护理1+X培训评价组织试点单位,已经开始在国内相关院校启动探索。
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致辞时表示,养老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是决定着养老服务业是否能够顺利前行的关键,尤其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个养老服务最大领域内。
摩根大通执行董事、环球慈善亚太区总监徐丹女士介绍摩根大通资助发起“新动力——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的初衷,旨在通过公益力量支持和参与创新的、高质量的、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对养老行业面临的严峻技能缺口和青年就业两大挑战。
徐丹女士介绍:“新动力项目自2015年在摩根大通的公益资助下开展以来,项目组走进了国内20余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大中专院校,为超过4600名大学生进行了公益宣讲,促使他们对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强的信心。累计已有844名非优势大学生参加了2-3天的新动力项目主题培训,有768名学生进入了养老服务相关单位实习,共计有610余名学生最终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就业,成为行业发展新动力。受益学生专业分布涉及老年服务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护理、中医、家政、社工等十余项。”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了与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开展,摩根大通资助完成的《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通过超过3000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反映目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的现实。
据该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是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主要性别构成,占比超75%。而高职、高专等职业化教育是我国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绝对主体,占比近90%。在这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护理等是目前养老服务高等教育主要相关专业。
“有超过7成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但这也取决于学校的教学以及实习机会的提供。”但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成绯绯主任在肯定这些积极变化的同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隐形”的就业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例如目前年收入8万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是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家庭背景,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占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特别需要职业院校考虑生产、生命和生活的结构布局,尤其对于需要“复杂交流”的养老服务业,需要对学生的素养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类的提升,院校的培养模式和结构需要更多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暨老年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委员隋玉杰老师介绍了《老年社会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她认为养老服务领域最需要社工从业人员,但真的让学生进入养老行业,需要教学方法、学生认同、校企对接等多方面的合力。
北京劳动保障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院校,王建民教授对人才培养和养老行业现状均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认为要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和培养质量,需要多方的力量。“企业要成为学生培养的参与者,学校招生范围需要更加广泛,社会化高质量的培训可以作为学生离校后提升能力的重要补充。”王建民教授指出。
龙振养老集团是知名的养老服务机构,张玉董事长代表企业需求方,提出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议,她认为养老服务人才要先“有知有识”,才能“知行合一”。张玉认为,对于养老人才的培养,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树立一个基本目标,要做到“有知有识”。“知”指的是信息,“识”指的是判断力。“知”是途径和资源,最终目的是达到“识”(判断)。所以有能正确的判断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养老人才应该懂得“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论坛“职教20条对养老服务人才未来培养的促进”主题对话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博士主持。
参与对话的嘉宾分别为:
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瑾,她介绍了企业视角对养老人才培养的建议,她认为一个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要真正成才,需要从招人、培养人、用人、留人四个阶段深入做工作。“养老行业学生就业意愿低,需要精心做好招人的宣讲,对企业是第一个挑战。进入企业以后如何培养、用好,是第二关,因为这一行业学生就业的流失率太大。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最为明显,因此特别希望能够更早的深入到学生培养中去。对于留人,确实很多学生大四还积极愿意留在养老行业,但实习后就离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思考。”
青春养老人成长联盟及信敏咨询联合创始人臧少敏老师在养老服务人才教育教学领域经验丰富,她自诩为学生的“娘家人”,认为娘家和婆家都需要共同努力,学生的小家才能和谐发展。臧少敏老师认为,从长远看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年轻的养老从业人员,均无法在一线服务做很长时间,企业如果还简单从一线服务缺人就向学校要人的思路出发,肯定无法长期稳定。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需要更加综合的素质培养和提升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刘云波博士从新发职业教育改革整体大趋势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促进,她认为职教20条首先关注养老护理行业,并且新职教改革惠及人群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对提升基础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屠其雷院长向来宾分享了学院作为最早开设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业院校的经验,他认为养老行业人才培养不像其它成熟产业,例如汽车修理行业,直接引用知名汽车企业课程即可。但养老服务领域行不通,不仅是行业整体发展弱,还包括服务对象本身就是个性化需求复杂的老年人,涉及传统照护、新兴的康复,以及延伸的旅居等等。因此,他认为作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院校需要广泛建立校企合作,让相关领域的资源尽可能与学校对接。
本次论坛有来自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北京市东城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支持的东城区养老服务从业者代表、新动力项目合作院校及其它来宾百余人参会。
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公益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对论坛给予了现场报道。
这场论坛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东城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起,在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指导下、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摩根大通的公益支持下举办的。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这一中国老龄化进程最具挑战的社会问题,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和交流。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行业就业意愿调查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论坛由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慈爱嘉创始人姚莉主持,她介绍了此次论坛召开的背景:“进入2019年,国家在养老和职业教育领域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最为引入关注的即是国务院颁发的《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和职教改革二十条。尤其近日,国家又相继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国家技能提升行动方案。这对迫切需要服务人才的养老行业均是巨大利好消息。”
“针对养老服务行业人才供给挑战,摩根大通作为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2015年即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角度关注了这一话题,与作为关注创新、可持续解决中国老龄化挑战的社会企业慈爱嘉的愿景一致,双方共同成立了‘新动力’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公益项目。向中国养老相关专业院校提供公益性宣讲和培训,促使这些专业学生真正了解行业发展,下定进入养老行业的决心。再结合如今的养老、职业教育最新发展形势,今天的论坛可谓恰逢其时。”姚莉介绍。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明亮为论坛致辞,“‘职教20条’的改革已经注意到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明确提出要在学前、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打通中高职衔接,扩大招生规模,从培养人才数量上加大供给。另一个即是最具亮点的‘1+X’试点,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旨在让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符合并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企业用人条件,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进行提升。”张明亮副会长介绍,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作为首批老年护理1+X培训评价组织试点单位,已经开始在国内相关院校启动探索。
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致辞时表示,养老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是决定着养老服务业是否能够顺利前行的关键,尤其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个养老服务最大领域内。
摩根大通执行董事、环球慈善亚太区总监徐丹女士介绍摩根大通资助发起“新动力——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的初衷,旨在通过公益力量支持和参与创新的、高质量的、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对养老行业面临的严峻技能缺口和青年就业两大挑战。
徐丹女士介绍:“新动力项目自2015年在摩根大通的公益资助下开展以来,项目组走进了国内20余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大中专院校,为超过4600名大学生进行了公益宣讲,促使他们对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强的信心。累计已有844名非优势大学生参加了2-3天的新动力项目主题培训,有768名学生进入了养老服务相关单位实习,共计有610余名学生最终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就业,成为行业发展新动力。受益学生专业分布涉及老年服务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护理、中医、家政、社工等十余项。”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了与北京慈爱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开展,摩根大通资助完成的《2019中国大学生养老服务就业意愿调查报告》,通过超过3000名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反映目前养老服务人才供给的现实。
据该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是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主要性别构成,占比超75%。而高职、高专等职业化教育是我国养老服务高等教育的绝对主体,占比近90%。在这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护理等是目前养老服务高等教育主要相关专业。
“有超过7成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表态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但这也取决于学校的教学以及实习机会的提供。”但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成绯绯主任在肯定这些积极变化的同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隐形”的就业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例如目前年收入8万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是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家庭背景,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占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特别需要职业院校考虑生产、生命和生活的结构布局,尤其对于需要“复杂交流”的养老服务业,需要对学生的素养和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类的提升,院校的培养模式和结构需要更多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暨老年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委员隋玉杰老师介绍了《老年社会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她认为养老服务领域最需要社工从业人员,但真的让学生进入养老行业,需要教学方法、学生认同、校企对接等多方面的合力。
北京劳动保障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院校,王建民教授对人才培养和养老行业现状均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认为要提升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和培养质量,需要多方的力量。“企业要成为学生培养的参与者,学校招生范围需要更加广泛,社会化高质量的培训可以作为学生离校后提升能力的重要补充。”王建民教授指出。
龙振养老集团是知名的养老服务机构,张玉董事长代表企业需求方,提出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议,她认为养老服务人才要先“有知有识”,才能“知行合一”。张玉认为,对于养老人才的培养,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树立一个基本目标,要做到“有知有识”。“知”指的是信息,“识”指的是判断力。“知”是途径和资源,最终目的是达到“识”(判断)。所以有能正确的判断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养老人才应该懂得“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论坛“职教20条对养老服务人才未来培养的促进”主题对话环节,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博士主持。
参与对话的嘉宾分别为:
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瑾,她介绍了企业视角对养老人才培养的建议,她认为一个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要真正成才,需要从招人、培养人、用人、留人四个阶段深入做工作。“养老行业学生就业意愿低,需要精心做好招人的宣讲,对企业是第一个挑战。进入企业以后如何培养、用好,是第二关,因为这一行业学生就业的流失率太大。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最为明显,因此特别希望能够更早的深入到学生培养中去。对于留人,确实很多学生大四还积极愿意留在养老行业,但实习后就离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思考。”
青春养老人成长联盟及信敏咨询联合创始人臧少敏老师在养老服务人才教育教学领域经验丰富,她自诩为学生的“娘家人”,认为娘家和婆家都需要共同努力,学生的小家才能和谐发展。臧少敏老师认为,从长远看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年轻的养老从业人员,均无法在一线服务做很长时间,企业如果还简单从一线服务缺人就向学校要人的思路出发,肯定无法长期稳定。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需要更加综合的素质培养和提升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刘云波博士从新发职业教育改革整体大趋势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促进,她认为职教20条首先关注养老护理行业,并且新职教改革惠及人群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对提升基础养老服务的人才供给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屠其雷院长向来宾分享了学院作为最早开设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专业院校的经验,他认为养老行业人才培养不像其它成熟产业,例如汽车修理行业,直接引用知名汽车企业课程即可。但养老服务领域行不通,不仅是行业整体发展弱,还包括服务对象本身就是个性化需求复杂的老年人,涉及传统照护、新兴的康复,以及延伸的旅居等等。因此,他认为作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院校需要广泛建立校企合作,让相关领域的资源尽可能与学校对接。
本次论坛有来自中福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北京市东城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支持的东城区养老服务从业者代表、新动力项目合作院校及其它来宾百余人参会。
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公益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对论坛给予了现场报道。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
作者: 文章来源: 网络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