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梁万年: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

养老动态 12-10

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千家万户福祉,关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

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对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完善,明确方向、定位及路径,为我国医养结合稳步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未来应结合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医养结合赋能养老模式创新,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夯实基于社区的居家医养结合服务补短板工作。医养结合的需求和重点在基层,首要目标是完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养结合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居家化、专业化、人文化的适老改造,提高社区医养结合的服务供给和服务品质。打通居家医疗服务通道,聚焦失能、失智、多种慢病、高龄衰弱、残疾等行动不便的人群,以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在线诊疗、“互联网+医疗”等创新手段,整合民政领域家庭养老床位、失能护理服务购买等政策,通过规范服务内容及流程,畅通支付环节,使老龄失能人群在家中就能获得必需的医疗健康和护理服务。整合社区资源,聚焦通过机构建设和资源整合,增强社区为重点老年人群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康复站,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残疾人照护机构统筹规划。

第二,强调公益性前提下兼顾服务供给主体盈利需求,提高机构转型的积极性。对现有机构进行转型和服务整合,需充分调动服务提供主体的积极性。当前,医办养、养办医均面临一定的现实制约因素。单纯的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资源投入,而在传统养老机构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机构运营成本,转型能力和积极性较低。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模式,由于现有护理费、康复费较低等收费价格调整滞后因素,以及公立医院薪酬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医院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下一步要根据转型机构类型,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程度及医疗服务水平,合理规划转型机构数量,重点保障项目要在基础设施、土地供应、基本设施购置、运营补贴、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完善落实政策支持体系,充分调动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重点解决民办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用地、融资、用人、运营困难等问题,更新调整医养结合相关服务项目收费类别和标准,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提供盈利和持续经营的机会。

第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出台落实规范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智能科技用于智慧养老,促进全行业发展。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涉老志愿者团队在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多渠道壮大专业人才供给,将医养照护人才纳入学历教育,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规模,构建与医养结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源头解决专业人员培养问题。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引导现有医务人员从事居家医疗服务、进驻医养结合机构,鼓励退休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志愿服务等。以养老机构为依托,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发挥中医药人才作用,发展中医药在医养结合领域的服务。引导建立合理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医养结合机构从业人员薪酬水平,保障其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强化智能科技与信息技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推进智能设备如医疗风险智能报警装置等在医养结合领域的应用,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四,积极拓宽市场融资渠道,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引导社会团体、民营机构加入医养结合服务产业,针对重点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注入医养结合领域。对于政府补贴购买、专项资金补贴方式扶持的医养结合项目,要建立对资金投入统一规范的标准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确保融资基金使用效率。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商业健康险,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法律体系,使其运行有法可依。推进医疗保险改革,构建多渠道筹资机制,形成多层次医养保障格局。

(作者系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