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讯

联系我们

安养养老公众号

以“适老化”为标尺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便利

养老动态 04-13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明确了方向,要以“适老化”为标尺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老龄人力资源价值有效利用、构筑和谐融洽的老龄群体关系,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便利。保障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受到现代社会科技价值的冲击,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遭遇挑战。保障老年人公共服务的平等权利,是补齐老龄化社会公共服务短板的必要前提。
一是建立老年群体意见反馈机制。在公共服务规划与决策中充分重视老年群体诉求,提高公共设施、产品、技术以及社会心态的“适老化”水平,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各领域查漏补缺,补齐“适老化”短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老年人的目标。
二是建立特殊老年群体问需机制。从孤寡、失独、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出发,以个体、家庭、社区为单位精准问需,形成层次明晰、相互嵌套的保障网络,确保公共资金精准投向特殊老年群体。
三是建立代际互助服务机制。以促进代际互助、和谐共生为目标进行公共服务规划与设计,区分代际的差异化需求和共同利益,既保障老年群体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又不挤兑其他年龄群体的服务资源,在维护代际平等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推动代际融合,提升社会凝聚力。以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协同共治。
近年来,不少城市通过聚焦“一老一小”和其他困难群体的需求,以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体系为契机,从老年人的需要层次入手,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服务协商共治。
一是建立跨年龄协商共治机制。在服务规划与决策中为不同年龄群体交流生活经验智慧、传播新兴信息技术提供平台,使各年龄群体在共商共治中增强对彼此需求的换位思考,消除代际隔阂与偏见,塑造对服务目标的全面认知,使服务适应多方需求。
二是探索跨年龄共建共享模式。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中融入全龄化思维,探索“跨龄互助”的志愿服务模式、“跨龄合作”的基层治理模式、“跨龄帮带”的职业发展模式,在公益慈善、公共治理、就业创业等多领域拓展跨年龄互动渠道,使不同年龄群体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形成全龄融合的文化氛围和全龄共享的社会风尚。
三是优化特殊老年群体共治路径。帮助孤寡、高龄、失能失智、低收入等老年群体建立由家庭、朋辈、邻里共同构成的支持网络,在“适老化”设施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养老服务规划与设计中,关注特殊老年群体及其支持网络的整体性需求,为其搭建服务治理全过程参与平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提质增效拓展老年人供给公共服务多元化渠道。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人以多重身份参与社会生产与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服务提质增效、老年人价值感塑造、服务的可持续供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老年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并针对不同类型行业和地区分类施策,尤其是加大对超老龄化地区老年人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
二是挖掘老年人参与公益事业潜能使其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不仅能够降低服务成本、提升社区自身造血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度和自身价值感,有利于维护其生理与心理健康,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提升老年人职业技能培训实效,在老年大学趣缘培训的基础上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老年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使老年人在全面自由发展中提高价值感与获得感,为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背景下弥补劳动人口不足开辟路径。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由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共同构成,准确定位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服务目标,形成与多元主体属性相适应的协同供给方式,是实现服务体系公平、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基本职能。也就是说,政府承担保基本、促公平、稳秩序的责任,使公共资金精准投向特殊老年群体;市场承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的责任,满足具有较丰富需求层次、多样化的老年群体需求;社会发挥其在情感支持、社会融入、凝聚力提升方面的优势,使老年人在获得基本照顾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精神富足。
二是厘清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服务宗旨。具体来讲,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服务性质,无论养老事业还是养老产业都具有公共性,应着力于实现长远社会发展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养老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但政府并不是建设养老设施的惟一主体,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营利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自觉维护行业良好形象。
三是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网络。具体来说,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同构成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应以老年人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形成具有整体性的一体化服务网络,使老年人既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性保障,又拥有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选择空间,让“老有所养”不仅包括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也涵盖精神层面的服务,尤其是对孤寡、独居、失独等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真正让每位老年人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幸福老年养老网 www.xingfulaonian.com
作者: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版权声明: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幸福老年养老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shayyl@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喜欢